刑事案轮候时间回落但超标 司法机构:随修例及国安案审结可缩短

撰文: 陈立程
出版:更新:

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今日(9月15日)讨论法庭程序的轮候时间,有议员关注目前刑事案件轮候时间偏长,敦促当局加快处理。司法机构政务处回应指,随着反修例及国家安全案件审结,轮候时间可以再缩短。

高等法院原诉庭刑事案件的平均轮候时间在今年6月底为362日,区域法院刑事案件平均轮候时间贬为311日,后者远高于官方服务承诺目标,即在被告首次提讯后100天内进行审讯。

去年处理55.2万刑事案 轮之前五年平均高近一成

司法机构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指出,去年各级法院案件数量约为55.2万宗,较之前五年(2019至2023年)的平均案件量高约9%;已处理案件总数超过53.7万宗,较过去五年平均量高10%。

司法机构表示,过去有多宗反修例案件及国安案件的审期超出预计,导致约60宗原本已排期于2022年至2025年6月之间聆讯的刑事案件需要重新排期。。(资料图片)

整体而言,各级法院民事案件平均轮候时间大致达标,但刑事案件轮候时间偏长。其中,高院原讼庭源自裁判法院上诉案件的平均轮候时间从 2023年高峰时的208日显著缩短至2024年的131日,至今年6月底进一步减短至116日,仍未能维持在90日目标范围之内。其他刑事案件的平均轮候时间于 2024年至今年6月底期间由369日稍为缩减至362日。

国安案件须由三名法官审理 涉案中被告多且审期较长

司法机构指出,原讼庭案件轮候时间较长,主要可归因于国安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持续涌现,以及每宗国安案件须由三名法官审理,对司法资源构成影响。此外,反修例案件及国安案件一般较为复杂,涉及被告人数较多且审期较长,并需较长时间以完成必要的程序和拟备判案书。过去有多宗反修例案件及国安案件的审期超出预计,导致约60宗原本已排期于2022年至2025年6月之间聆讯的刑事案件需要重新排期。

区域法院。(黄浩谦摄/资料图片)

在原讼庭提诉的刑事案件数目(包括2019年反修例事件相关的案件、国家安全相关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于2022至2023年期间由223宗倍升至446宗,2024 年再增至452宗。

区院刑事案平均轮候约331日 服务承诺为100日

区院刑事案件的平均轮候时间亦继续受到反修例案件影响。虽然区院刑事案件的平均轮候时间已从2023年高峰时的442日大幅缩短至今年6月底的约331日,但仍与服务承诺有明显差距。司法机构指出,截至年6月底,由区院负责处理共 369 宗反修例刑事案件中,355宗(96%)已经结案,预期反修例案件对刑事案件平均轮候时间的影响将会逐步减低。

选委界议员简慧敏与谢伟俊均敦促当局加快处理审讯。简慧敏表示“迟来公义都影响公众看待我们的公义”,谢伟俊则指出,许多案件的被告一直在等或被监禁,又不获保释,“时间一长就不公道”。

司法机构政务长梁悦贤。(直播截图)

司法机构政务长梁悦贤回应指,有案件轮候时间多于一年,并非司法机构可以控制,而是业界认为有需要,是为审讯作准备。对于不获保释的涉案人士,梁悦贤称当中很多已获优先排期给这些案件,“希望这些长案件陆续审结,其他案件排期会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