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谢展寰:变成“后备工具” 是否重推视乎民情及经济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交代,今届政府将暂缓实施垃圾征费。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今日(4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并非取消垃圾征费,只是将其变成“后备工具”,有信心达成2035年“零废堆填”的目标。

对于会否重推垃圾征费,他表示要视乎其他减废手段是否未能达标,以及当时的民情、经济情况等。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黄浩谦摄)

市民减废意识提高 每日弃置垃圾减1000吨

谢展寰在电台节目表示,垃圾征费是“工具”,目标是减少废物及做好分类回收。他回顾过去20年,指政府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惟成效不大,直到提出要实施垃圾征费后,虽最后暂缓执行,但市民对减废、回收认知提高,近年每日的垃圾弃置量减少了约1000吨。他有信心达成2035年“零废堆填”的目标。

政府曾批出合约制造“指定袋”,但宣传过后最终无实施垃圾征费。谢展寰表示,去年开支涉及约9000万,但相关人手亦调配到其他工作,无浪费公帑。

环保署将于屯门曾咀兴建第二座转废为能焚烧发电设施I・PARK 2,署方去年发出概念图,指设施原本预计2030年代初落成,最新预计可望提早两年完成。(立法会文件图片)

若每日垃圾弃置量少于9000吨 可不用兴建I·PARK3

就转废为能设施,谢展寰表示“I·PARK1”今年年底落成,明年投入运作,每日可处理3000吨垃圾;“I·PARK2”正在招标中,预料2030年前投入运作,可处理6000吨垃圾;北部都会区亦已预留地方兴建第三座。他补充指,只要每日垃圾弃置量减至9000吨以下,可不用兴建第三座转废为能设施,预料可节省数百亿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