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立法会辩论致谢议案三日 狄志远盼政府可向市民问责
立法会今日(8日)起一连三日展开新一份《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辩论分为四个环节,包括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主题。
李慧琼:施政报告把握契机 开展更深、更广改革
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李慧琼在会上率先发言,她指今次是就行政长官李家超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的致谢议案,这份施政报告主题是“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把握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契机,是在香港由治即兴进程的关键节点,开展更深更广的改革。
李慧琼表示,致谢议案辩论三天,议员将就施政报告各政策范畴提出愿景和措施,作为内委会主席,她希望行政长官和各司局长细心聆听。她又引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为了人民改革才有意义,她相信令市民有更好生活、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也是议员服务香港的初心。
狄志远:政府要向市民问责 容纳不同声音的胸襟
新思维狄志远表示,政府为人民服务,作为问责型政府,要有三项重要元素:第一,政府要向市民问责;第二,政府要有容纳不同声音的胸襟;第三,政府要推动市民参与。他欢迎施政报告将“部门首长责任制”放在核心,形容多年来政府部门存在“不做不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遇事求避风险,部门之间层层关口,令事情拖拖拉拉,甚至胎死腹中。他认为责任制要发挥效果,就要订立精准和能看得到成效的指标,这是向市民问责的重要一步。
狄志远说,官员和公务员不只在行政体系内交代,更要向市民交代。每个重要政策都要说清楚问题、方案、成本、风险、目标和期限,让市民有根据地监督。同时,把市民对效率、态度、成效的意见作民意调查,将结果纳入部门和高官的考核,让“向市民问责”真的有分数,有后果。他说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存在不同声音是自然不过的事实。正如一个交响乐团,演奏时有小提琴声,钢琴声,笛子声,及鼓声等等,乐园的指挥,就是在不同乐器声中,找出和谐的节奏,令不同声音变成天籁之音。
狄志远指政府要勇于面对反对意见,当市民提出批评时,官员应视之为改善施政的机会,对反对声音积极回应,解释,调整,交待,必然会赢得民心。他引述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悪者,吾则改之”,子产治国重视民意,认为民意是施政的老师。
颜汶羽:应设更多表扬机制 激励公务员士气
民建联颜汶羽则认为“部门首长责任制”中问责不是唯一焦点,重提政府处理台风“桦加沙”袭港期间,各部门迅速协调应对,体现部门首长有责任感,应加设更多表扬机制,激励士气、推动正面文化。
简慧敏:退休公务员出任委员会主席调查 独立性受关注
选委界简慧敏指,部门首长没有清晰定义,如果由退休公务员出任公务员叙用委员会主席,有意见关注调查观感方面的独立性。因此她建议检视主席人选,修订法例时加强委员会各方面的管理。
卢伟国:暂缓垃圾徴费实事求是
经民联卢伟国则关注垃圾征费,认为政府宣布暂缓实施是实事求是、值得支持,因为回收配套要先做好,特别是厨余回收设施不足,希望最终达到零废堆填。
议员发言15分钟、官员总发言约4小时
《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分为四个环节,第一节的主题包括“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强化治理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二节包括“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和革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巩固香港国际中心地位(一):金融、贸易”;第三节包括“巩固香港国际中心地位(二):航运、航空、法律,便利交通出行,文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第四节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丰富置业阶梯,劳工支援和保障,医疗健康,社会福利,社会发展”。
根据以往安排,辩论连续三日,分四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涵盖一组政府当局建议的政策范畴,每位议员可以在四个辩论环节的每一节发言一次,但总发言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发言内容须限于该环节的指明范畴。官员总发言时间约4小时。
去年历时21小时 无反对下通过
去年施政报告议案辩论连同官员发言合共约21小时,88位议员的总发言时间为17小时39分,最终无人反对之下通过议案。
10.22立法会最后一次大会 讨论网约车规管
另外,鉴于立法会换届选举12月7日举行,10月24日是本届立法会会期中止的日期,当日至11月6日是选举提名期。10月22日将是本届立法会最后一场大会。
翻查立法会网站,本周大会有一项附属法例《2025年储税券(利率)(综合)(修订)(第2号)公告》提交审览;10月15日的大会将恢复俗称规管网约车法案,即《2025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的二读辩论。若二读通过,将会交付全体委员会审议及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