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享|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 本港加强价值观教育

撰文: 校园投稿
出版:更新:

文:“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成员梁思韵
早前,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3名欧美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建立理论,解释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如何驱动经济持续增长。当中学者提出一个叫做“Creative Destruction”(创新性破坏)的数学模型,简单来讲,就是当一种新的、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失败,虽然创新代表著新事物,具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破坏性,因为技术过时的公司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近年AI技术发展迅速,对社会发展有极大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亦有留意AI对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冲击。必须承认,AI功能很强大,并且会不断加强,许多在过去被视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正面临被取代的风险,而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更进一步验证,创新不仅会淘汰旧技术,更会重塑就业市场与人才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我们仍固守于知识与技能的单一维度,无疑是将教育的核心置于流沙之上。

“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成员梁思韵(作者提供)

那我们未来究竟需要怎样质素的人才,如何转变教育模式,让学生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当前本港教育体系强调“知识”、“态度”与“技能”三大元素,大家仍注重“知识”与“技能”,但“态度”更值得我们重视,而“态度”讲的就是价值观教育。

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价值观教育,2020年,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成立“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督导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作为委员会成员之一,笔者认为,未来的教育必须迈向价值观教育,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核心价值就是要有扎实全面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应当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轴,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千年,重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面对AI时代挑战时的重要指引。

今年的《施政报告》提到,教育局会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与教,亦会公布《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定稿。这种改革并非简单地在课程中增加教条,而是要所有学科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例如物理课可以探讨物理科学与环境永续的平衡,体育课则能培养团队合作与坚毅精神。这种跨领域的价值观整合,正是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

此外,价值观教育并非单一方面推动,而是全民参与,全方面推动,要靠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乃至雇主等共同努力,例如雇主在招聘与培训时,不仅要看员工的能力,亦应更加重视员工的品质,看是否有诚信、责任感与团队精神;家庭与社区则需营造重视伦理、关怀他人的文化氛围。笔者认为,唯有当整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教育的共同体,未来人才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学习、内化这些核心价值,适应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