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无用?买完净睇时间、心跳 其实你只发挥了两成潜能

撰文: 陈锦洪
出版:更新:

智能手表无用?|自Apple Watch面世以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每日出街必带的数码产品之一。然而,即使发展至今,仍有不少用家认为智能手表“鸡肋”,最终只沦为查看时间与步数的装饰品。其实问题并非出在产品,而在于使用方式。多数人只发挥了手表大约两成的功能,忽略了它作为个人健康与生活助理的真正价值。

全智能与轻智能:两种不同定位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表可分为两类。全智能手表运行完整系统,能安装第三方应用程式、独立连线、监测数据与播放音乐,功能接近一部缩小版智能手机;轻智能手表或手环则以健康监测为主,续航时间更长但功能相对单一。前者适合希望整合通讯、运动与支付功能的使用者;后者则更适合重视电量与简便操作的人群。若不能接受频繁充电,选择轻智能型号会更实际。

+4

健康管理:智能手表的真正价值

许多人购买智能手表后只使用步数或卡路里计算,但其实最具价值的是长期健康数据监测。现今主流型号普遍可量度静息心率、心率变异度(HRV)、最大摄氧量(VO₂ Max)等指标。这些数据能反映心肺功能、压力程度与身体恢复状态,对运动规划与健康追踪都有实际意义。例如,VO₂ Max上升代表心肺耐力提升,而HRV下降则可能预示压力过高或休息不足。

此外,高阶型号如Apple Watch或华为Watch 4 Pro等,已获监管机构认可可进行心电图(ECG)测试,能初步侦测心律不整或房颤问题。虽然结果不能取代临床诊断,但对早期风险提示极具参考价值。再加上跌倒侦测与紧急求助等功能,对独居长者或长期户外活动者而言,更是一种额外保障。

睡眠与压力监测

睡眠监测功能是智能手表另一大优势。现代表款能分辨深层睡眠、核心睡眠及快速眼动期(REM),并提供呼吸频率与血氧变化分析。透过长期观察,用家可找出影响睡眠的习惯,例如晚间使用手机或咖啡因摄取过量。部分品牌如小米与Fitbit更加入压力评分系统,结合HRV变化推算心理压力程度,配合呼吸训练功能,协助用家即时纾缓。

此外,智能手表的震动闹钟可于浅眠阶段唤醒,减少传统闹钟突兀带来的心率急升,令起床过程更自然。这些微小体验的改变,正是智能装置提升生活质素的关键。

+1

日常效率:不只是健康监测工具

除了健康功能,智能手表在日常工作与出行上亦扮演重要角色。透过蓝牙与手机连接,用家可直接在手腕上接收讯息、快速回复、检视行程,甚至以NFC功能进行交通及电子支付。部分表款支援离线音乐播放与蓝牙耳机连接,令运动时无需携带手机。这种“擡手即用”的便利性,大大减少了对手机的依赖。

更进一步,用户可设定自动化指令,例如工作时段自动开启专注模式、晚上十时提示准备睡眠,令手表成为贴身的生活节奏管家。当它真正融入日常行为,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个人助理。

华为WATCH 5通过采集白天和夜间不同状态的体征数据,识别血压异常风险。(huawei.com)

如何真正发挥智能手表的潜力

若希望由“只用两成”提升至“发挥八成”,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设定明确目标,如每周运动三次、每日步行8000步,并以手表作追踪与提醒。其次,定期检视健康报告,观察心率、睡眠与活动趋势,从数据中调整生活节奏。最后,善用自动化功能—让科技主动服务,而非被动显示。当用户从“查看资讯”转为“依据数据行动”,手表的价值才真正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