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经济——又一场“大白象工程”,还是香港转型的“诺亚方舟”?
太空,对香港市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狭小居所天花板外与己无关的“远方”,是新闻镜头下香港科学家为国贡献中“正确”却一笔带过的“成就”,是一个过于遥远而无暇仰望的“传说”。如今,香港却有一班人在倡行“太空经济”,认为香港具备金融、科研、国际化等独特优势,能为香港乏力的经济产业注入新动力。不过,遥远的概念总是不乏民众质疑和反感,这场争议重重的“太空梦”,究竟是不切实际的“大白象工程”,还是将成为真正促成香港经济转型的“诺亚方舟”?
叶刘淑仪:香港太空经济“有极大商机”
今年,行政会议召集人、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提出香港应发展太空经济,并将其作为新民党对即将发表的《施政报告》的“重磅建议”,直言对香港有“极大商机”,而“批评者未能意识到太空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叶刘淑仪成立的海上丝绸之路协会今日(9月16日)举行“新太空经济:突破与机遇座谈会”,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亦有出席。
太空经济,在传统领域上来说是由国家航天机构主导的,以国家通信、导航、军事、天气预报、太空探索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领域。而如今讨论的太空经济,更多是以私营企业主导的,有关创新与经济价值的商业性活动,包含商业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利用、太空运输、太空数据等新兴领域。
叶刘淑仪建议,香港应设“航天办公室”、“航天统筹专员”、“联合国空天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以官方形式使技术、科学、法律和监管等各方面统筹发展。她直指太空经济对香港有“极大商机”,因为“太空经济”已不再是国家主导的专属领域。美国非牟利组织太空基金会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航天经济收入达5,700亿美元。此外,香港具有十足的法律、科研、金融、国际化等优势,能够在区域和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乃至成为卢森堡一样的全球太空经济领导者。
叶刘淑仪:发展太空经济“是用脑”
叶刘淑仪会后接受《香港01》访问,谈及如何看待市民或会质疑太空经济的可行性,她否认其沦为“大白象工程”的可能性,强调香港不是要造火箭,而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是用脑”。“太空经济不需要投很多钱,不是要用6,000亿去填的人工岛,而是关乎技术、科研、已有的产业优势。”她举例,太空碎片相撞可产生经济损失,而香港保险业可拓展新领域;另一方面,法律、调解等服务优势亦能发挥作用。
对于为何要推动一个看似“离地”的产业?她表示:“政府除了解决民生问题,更要有前瞻性的政策,为香港长远发展筹谋。”在长达50年的政治生涯中,她推动过不少重大政策,见证香港各个转型时刻,“太空经济非常有助于香港经济转型,长远或能成为经济支柱”。“苟日新,日日新。”——她以这句话形容她一直以来的政治工作。
百年家族:香港下一个巨大的可能性
叶刘淑仪表示,在她关注太空经济之前,“香港商界学界的人士已在不断推进”。香港印度裔夏利里拉家族理事会召集人马学志(Mahesh Harilela)不仅牵头成立“Space HK”,向政府提交建议。作为商人,他更关注“资本和商业化能力的落地”,倡议资本市场关注太空领域的长期投资机会。
夏利里拉家族自1929年来港,辗转过裁缝、贸易、酒店业、金融投资各行各业,到如今推动太空经济的发展,百年来,他们代表印度裔香港人的领袖,持续为家族、社群和香港整体利益努力。马学志认为,在个人回报之外,参与有社会价值的投资和倡议,才是夏利里拉的家族精神。他认为,“太空经济正是香港下一个巨大的可能性,不只是凝聚资本,更是凝聚民心。”
科研学者:立法将明显促进商业投资
香港亦有不同本地大学已积极参与国家太空科研。香港大学下设太空研究实验室(LSR),致力于空间科学、行星科学、天体物理学及太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推动区域合作机遇。LSR设计的小型广视场望远镜,将为于明年11月发射的中国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拍摄银河平面壮观景象。
科技研究之外,亚当 · 贾尼科夫斯基(Adam Janikowski)作为LSR的核心成员,重点研究太空经济商业化。他发现,透过立法专门鼓励商业太空发展的国家,其经济投资在统计上显著增加。中国的商业航天经济起步至今已有十年,香港有望背靠祖国的产业生态、国家政策、市场规模等经验积累,加速发展,通过发挥其法治传统及国际金融中心定位,有所贡献。
归根结底,香港关于太空经济的讨论,实则是一场关于城市未来命运的思考。从叶刘淑仪推动经济转型、夏利里拉资本入局,到港大科研攻关,不同的社会力量正共同绘制这张“星辰蓝图”。从仰望星空到迈向宇宙,太空经济是否能不再重蹈精英人士的“机会主义”、政府官员的“大白象工程”,而从“升空”转为“贴地”,成为带来实际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更高国际地位的“希望工程”?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