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30岁男饮食健康却患第四期大肠癌 医生怀疑因一关键致癌

撰文: ETtoday
出版:更新:

台湾肝胆肠胃科医师张振榕在脸书发文指出,大肠息肉在台湾呈现年轻化趋势,过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近年已有不少三、四十岁患者。他强调,台湾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虽建议50岁以上每两年进行粪便潜血检查,但年轻人若出现排便异常,也必须警觉,及早检查才能避免癌变风险。

张振榕分享,一名30岁男子因同事罹患大肠癌第四期而提高警觉,近期又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因此接受大肠镜检查。检查结果发现,肠道内有一颗近1厘米的息肉,若未及时处理,未来癌变风险将大幅增加,幸好此次已成功切除,避免潜在危机。

张振榕提醒,出现排便频率改变、便血、腹痛或粪便变细时,不分年龄都应立即就医。(FREEPIK)

【相关图辑】年轻人患大肠癌“数字激增”原因曝光!这个饮食习惯成隐形杀手(点图放大浏览👇👇👇)

+10

他补充,该患者平时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与作息也算规律,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工作与微波相关。不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仅将微波归类为2B级“可能致癌物”,目前仍缺乏直接证据,因此仍需更多研究厘清相关性。

张振榕提醒,出现排便频率改变、便血、腹痛或粪便变细时,不分年龄都应立即就医。粪便潜血虽是第一线筛检方式,但仍可能漏掉未出血的息肉,因此若有症状或高风险因素,不宜仅依赖潜血检查。

【相关图辑】大便别急著冲厕“七种粪便形状”判断身体状况 香肠光滑型最完美(点图放大浏览👇👇👇)

+10

他强调,大肠镜检查能完整观察肠道并同步切除息肉,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即使生活健康、不烟不酒,也可能因基因或家族病史而罹病。大肠癌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族群若有警讯或家族病史,务必及早筛检。

【本文获“ETtoday”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