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也藏陷阱?前警察揭“1晒衫习惯”最危险 恐成爆窃贼人目标

撰文: 联合新闻网
出版:更新:

在日常家务中,晒衣服看似再平常不过,却潜藏许多人未察觉的“犯罪防治风险”。

前日本警察、现任犯罪防治顾问指出,许多窃盗与跟踪案件都与“洗衣习惯”有关,衣物曝露的方式、时间与地点,往往在不经意间泄漏了生活模式与个资。

对独居女性而言,一次看似无害的晒衣行为,可能正是陌生人锁定的开端,尤其内衣直接暴露在外是最危险的。

这样晾衣恐成窃贼目标 前警察教防盗法(01制图)

【懒人包】制造非独居假象 点图放大看良生提供六项关键建议:

+7

根据日媒“grape”报导,曾任职警界多年的犯罪防治专家良生指出,他办过的多起“私密衣物窃盗”案件,犯案地点多半集中在公寓一、二楼,且多为“从外面能看到女性衣物”的住处。许多嫌犯原本只是路过,却因一眼瞥见女性内衣、内裤而起了歹念,有的甚至观察多日、等待时机行动,更令人不安的是,也有熟识者透过社群媒体得知住处后犯案的情况。

良生进一步说明,这些窃盗受害者不仅限于年轻女性,40至50岁女性也时常成为目标,共通点在于“住处没有男性痕迹”或“阳台位于隐蔽之处”,在犯罪者眼中,这样的环境意味著低风险、高成功率。

警方长期警告,洗衣方式与垃圾丢弃习惯都可能暴露个资,从衣物类型可看出性别与家庭结构,而从晾晒与收衣时间则可推测上班与回家时段。例如,若阳台只出现女性衣物,便容易被认定为“单身女性住户”;若每天同一时间晾衣、同一时间收衣,更形同告诉陌生人“我不在家的时段”。

良生提醒,对陌生人而言,这些“生活细节”正是选定犯案对象的关键线索,晒衣不仅是清洁日常,也是一种“公开展示生活情报”的行为,从犯罪防治角度来看,它甚至是家庭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无防备区”,不过民众想降低受害风险,其实无须昂贵犯罪防治装置,只要调整日常习惯即可。

【延伸阅读】旅游安全|拿酒店房卡后“1常见习惯”很危险!专家分享防盗贴士:

+12

良生提供六项关键建议:

1、内衣不外挂:原则上应在室内晾干,若必须户外晾晒,务必藏在外衣或毛巾之内。
2、改变时间节奏:避免每天固定时间晒衣与收衣,可刻意错开数小时,让他人难以掌握生活规律。
3、混搭男性衣物:独居者可混入男性衬衫或毛巾,形成“有人同住”的假象,有助心理吓阻。
4、低楼层慎晒:一、二楼阳台常为视线死角,如环境隐密,应优先采用室内晾衣架。
5、早收不夜挂:长时间晾衣不仅暗示外出时段,夜间晒衣更是高风险行为,应养成回家立即收衣的习惯。
6、确认是否被追踪:若发现社群帐号有可疑关注、回家时有人尾随,应立即记录并通报警方,许多案件都是从“小异状”发展成严重侵害。

“犯罪防治的核心是不被看见、不被预测。”良生强调,洗衣象征干净与生活感,但从犯罪防治视角来看,它同时是最容易“被看见”的私人空间,只要稍微改变晒衣位置、时间与方式,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良生指出,在社群资讯无所不在的时代,家务已成为潜在的个资外泄窗口,建议民众重新审视自家阳台与晒衣习惯:

或许只需一次改变,就能为生活多上一道安全防线。

延伸阅读:

舍弃名校学位!科技业新秀改读社区学院 理由曝光让众人跌破眼镜

不靠昂贵保健品!百岁人瑞公开“长寿秘诀” 健身画面吓坏一票人

【本文获“联合新闻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