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开学季“备战”心灵 专访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会长 解读现代学童压力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香港学童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有见及此,由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主办,并获多个专业团体合办与支持的“情绪健康先锋”免费教育工作坊,于2025年8月21日假香港城市大学杨建文学术楼隆重举行。活动旨在为逾百名中小学教师及青少年服务人员成为“情绪健康先锋”,让他们在新学年来临前,更好地装备自己,以协助身边人面对情绪挑战。

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会长及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Dr May)与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高永文医生,出席“情绪健康先锋”免费教育工作坊支持培训“先锋”。

活动当日,我们有幸专访了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会长、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Dr May),以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高永文医生,我们请这两位专家,聊聊香港学童的情绪健康。

林美玲医生(Dr May):开学季,给老师和学生的“先锋”指引!

近日,香港精算学会发表的报告指出,25岁以下年轻人受保的死亡个案中,因自杀而死的比例较去年大幅上升。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最新数据亦显示,自杀已成为全球15至29岁年龄层群体的第三大死亡原因,较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年轻人自杀死亡原因由排第四位上升一位,这些数据反映了全球包括香港年轻人身体虽然精力无限,但在情绪处理正面临巨大挑战,实在刻不容缓。

林医生直言,2023香港全面复课后,曾有30多名学生轻生,而当中真正看过精神科专科医生的比例不足三成。然而,国际研究清楚表明,超过九成的自杀者还有精神障碍,其中三分之二与焦虑和忧郁有关。

令人鼓舞的是,如果能及早发现并获得适切干预,无论任何年龄层、绝大多数的精神障碍,都可以带来非常好的结果。因此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而工作坊的使命就是培养教师成为“情绪健康先锋”,让他们具备实证科学方法,及早识别高危学生。新的学年,在提升自我照顾的同时,守护学童生命。

逾百名中⼩学教师及青少年服务⼈员,出席“情绪健康先锋”免费教育⼯作坊。

自杀是有季节性的

林医生表示,这次工作坊特意选在暑假尾声举办,其实别具意义。国际文献显示包括英国医学期刊于2024年尾发表的研究报告,(Association of holidays and a day of the week with suicide risk: multi country, two stage, time series study)涵盖了全球26个国家70个地方,超过170万个轻生个案分析,数据显示周末过后的星期一及假期结束后是精神健康问题的高风险期包括自杀率的上升。

除了在校园及企业建立“情绪健康先锋”外,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亦建议可从政策层面建立校园与工作友善环境,提供更多支持以减轻压力。在学校方面,暑假结束后,学校可先让学生适应校园学习的节奏后,再逐步增加课业,并可考虑在长假期后一至两星期才安排评估成绩的测试考验;而在工作层面,企业则应该避免在假期后的星期一,安排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或决策。这些在校园及工作环境的友善政策不仅有助于提升情绪健康,也能提供学习及工作效率。

在“情绪健康先锋”的开幕礼上,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会长及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 (Dr May)指出,长假结束后的开学初期是情绪问题的高风险期。

了解新时代学童的独特压力

谈及当代学生的压力,林医生(Dr May)指出,今天的孩子们面临著与过往不同的挑战,而这些危机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互相关联:

疫情带来的疏离感:过去几年的停课与复课,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连系变得脆弱,令人产生孤独感。

社交媒体的虚拟认同:新一代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寻求肯定,当得不到“赞好”或关注时,会感到失落和人生无意义。资讯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澎湃发展,让部份年轻人过度沉溺于虚拟世界的肯定与认同,亦加剧了绝望和无助感。

过度的保护与竞争:整体社会的富裕与家长教育水平的提升,导致过度为孩子安排一切、遮风挡雨,反而剥夺了他们培养抗逆能力的机会。这种“内卷”式的竞争让孩子疲于奔命,缺乏喘息空间。

全球与环境的不稳定:疫情过后,全球不稳定、战乱不停、经济挑战、极端天气及全球暖化也正是年轻人深切关注的领域。

如何区分情绪低落与情绪问题?

- 生理症状:感到疲倦、难以入睡、身体不适,例如频繁头晕、肚痛或作呕。

- 行为与情绪的改变:做事动力及专注力下降、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或感到 烦躁、紧张。

- 负面表达:直接说出“感到很辛苦”、“走不下去”或有轻生念头等警示性言论。

她强调,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或以上,且已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应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如辅导员、社工、心理学家,甚至精神科医生。

林美玲医生(Dr May)接受访问时提醒,新学年开始,大家可以多加留意学生及身边人假期后情绪征兆。如果一些压力症状持续两周或以上,且已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应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谈“躺平”——短暂休息与长远目标

对于近年流行的“躺平”文化,林美玲医生(Dr May)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剖析。她认为,“躺平”可以视为一种身体对抗压力的信号。当一个人感到“橡筋拉到极”(压力极大)时,短暂的放下、让身心休息,是一种重要的自我照顾策略。她强调“Listen to your body, follow your heart”,如果身体发出警号,暂时放下手上的事,去做能让自己感到轻松愉快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她同时提醒,“躺平”不能成为一种长久的状态。她强调,如果这种态度持续下去,且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只会导致人生停滞。她呼吁年轻一代要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传承的责任,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躺平,这个世界就会停顿,我们的下一代又会怎样呢?”

对此,她呼吁年轻一代要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传承的责任,为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付出努力。

对于近年流行的“躺平”文化,林美玲医生(Dr May)指,适当的“躺平”是让身心休息的方法。然而,如果这种态度持续下去,又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只会导致人生停滞。

高永文医生:推动大湾区医疗融合,填补社会“中间层”缺口

高永文医生则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在医疗卫生,特别是精神健康领域融合的必要性。他认为,大湾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尽管两地医疗体系不同,但都面临人手和容量的挑战。

他指出,香港的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而大湾区的医疗力量近年亦发展迅速。双方合作的目标是透过医护人员的交流,将香港先进的医疗管理和循证医学原则带到大湾区,实现整体医疗水平的同步提升。这对于应对两地共同面对的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尤其重要。

高永文医生表示,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在医疗卫生,特别是精神健康领域融合的必要性。

当被问及提升香港精神健康面临的最大困难时,高医生认为,问题不在于顶层的专业医疗团队,而在于社会的“中间层”。他强调,政府已透过跨部门合作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但单靠专业人士是远远不够的。最大的挑战是赋予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例如教师、家长、社工和学生本身,具备识别和应对情绪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情绪健康先锋”工作坊所扮演的角色,为社会的“中间层”提供培训,从而在问题恶化前,及早发现并提供协助。

其实说到底,要改善香港学童的精神健康,不单靠专业的医疗团队,更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力量。不论是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需要学会及早发现问题,并勇敢地伸出求助之手。这场“情绪健康先锋”工作坊,正是为了让这些身边的守护者们,能够成为孩子们心灵的第一道防线,为他们的心灵健康筑起一个温暖、安全的避风港。

延续使命:大湾区公益行动即将展开

这场在香港城大举行的工作坊,不仅是守护学童心灵的一小步,更为香港与大湾区在情绪健康方面的合作开启了重要的序幕。大湾区医疗专业发展协会与香港情绪健康学会将于2025年9月主办“身心健康 · 百人公益行动:学生情绪行为支援计划”,为100名大湾区市民及学生提供免费专业精神心理服务,并培养80名“情绪健康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