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士匹灵为现代医药带来的启示
笔者早前写及阿士匹灵作为过去百年其中一种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由起初用于止痛消炎,到现在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将来甚至有望应用于治疗癌症,为何它能如此“万用”﹖它为现代医药研究带来了什么启示﹖
撰文:医善同行服务策划总监、注册药剂师崔献文
阿士匹灵的多重用途,源于医生的细心观察而大胆求证。早在1950年代,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就留意到,曾使用阿士匹灵镇痛消炎咀嚼片的病人,较多有出血现象,伤口流血不止,或影响伤口复原。直至1970年代,科学家发现阿士匹灵能够抑制COX-1酵素的活性,从而减慢血小板相互黏附聚集,于是大胆假设:用于有缺血问题的病人,也许能改善血液流动,减轻心脏负担。由此,阿士匹灵的“副作用”就被改造为治疗成效,“错有错着”成为一线抗血小板药。
阿士匹灵的广泛应用,到了近年又再被发现“新猷”。陆续有回溯性研究提出,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士匹灵的病人,可能会减低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或癌细胞扩散,不过证据未见充份。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今年3月于《自然》期刊发表的论文指出,在小鼠实验里得出惊人发现:原来阿士匹灵抑制COX-1活性的机制,同时也会抑制血栓素A2(又名TXA2),并且有机会阻断一种名为ARHGEF1的蛋白质产生。少了这个蛋白质,小鼠体内的T 淋巴细胞就较有机会阻止癌细胞扩散或转移,换言之或有可能挤身癌症治疗药物。
一种药物面世逾百年后,仍能被开发出新的疗效,“旧药新用”作为药品开发的替代方案,彰显了永不停步、大胆假设的科研精神。除了发掘新适应症,开发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空间仍然非常大,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目标组织,减少经过其他器官的可能,提升疗效之余,亦能避免全身递送药物带来的严重副作用。
以常用作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甲状腺素为例,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在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载有甲状腺素的纳米粒,能将甲状腺素输送到脂肪组织,解决了口服的高剂量甲状腺素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将“坏的”白色脂肪转化为“好的”棕色脂肪,有望推动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发展。
以笔者所知,大学和药厂一直循多方向研究,由新药研发,旧药新用,到靶向递送药物,由化学家、生物学家、制药工程师合力改良药物治疗方法。笔者期望,将来会有更有效、更安全、副作用更少的药物面世,造福病人。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