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抗战胜利80周年|烽火不灭仁心 东华三院抗日时期坚守救护同胞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中,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在抗日时期的至暗时刻,以非凡的韧性和勇气,为饱受战火蹂躏的市民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而东华三院文物馆作为香港法定古迹之一,亦珍藏着大量记录这段历史的档案与文物,无声诉说著当年的血泪与坚守。

早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东华三院已展现其人道精神,协助照料自上海回乡的难民,并发动筹款,共筹得四十余万元捐款汇往上海。随后,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东华三院更是积极投入救助工作,收容难民及发起筹赈,包括节食捐薪、沿门劝募及卖花等,成为当时香港华人社会支援同胞的重要力量。

1941年12月8日,日军正式入侵香港,东华东院旋即被征用为陆军医院,东华医院与广华医院遂并肩承担起市民的医疗需求。沦陷时期,社会秩序崩坏,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生活艰苦不堪。东华三院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仍尽最大努力维持部分医疗与慈善服务,甚至协助每日检执尸体,运往大口环义山作丛葬,坚持守护同胞,与香港市民共渡3年零8个月的苦难岁月。

竭力坚守医疗及慈善服务

香港沦陷后,东华三院各项服务大受影响,辛巳年(1941)全体董事局成员留任以维持该院的运作,与市民共度时艰,并于1942年5月13日召开沦陷后首次会议,商讨恢复部分街头诊症服务及调配资源,竭力确保服务不会停止。

以1945年5至7月为例,东华医院与广华医院二院平均每月接收免费留医病人12,416人、自理房病人2,127人、街症赠诊施药病人5,182人,在极度艰难下,东华三院仍坚持“救病拯危”的宗旨,实践慈善与人道精神。

东华三院癸未年(1943)总理合照,他们在极端艰难时期仍致力维持机构的运作。(东华三院提供)

创新求变 维持病人健康

医疗是东华三院在战火中擎起的首要旗帜。面对药物奇缺、病人激增的困境,时任东华三院驻院中医师潘诗宪等人于1940年编纂《备用药方汇选》,精选81条药方。药方精简,药已研粉,病人即服免煎,大幅节省了医师处方、药房配药时间及珍贵药材,使有限资源能惠及更多求诊者。西医门诊虽一度停办,但在1942年6月15日,董事局力排万难,恢复妇、儿科门诊,只为不违背服务贫苦的宗旨。

1940年印《备用药方汇选》。(东华三院提供)

住院服务更是生死攸关。日占政府严限两院收容人数仅300人,且白米实行配给,1943年每日约400名免费住院病人,仅获配311人份额食米。东华三院绞尽脑汁提升病人营养:在白米中加入红豆,每餐加米一両;获赠牛骨后,每周配豆煮汤;尝试提供豆浆水补充蛋白质。1944年5月,董事会决议正式在膳食中加入红豆,尽量满足病人饮食所需。

当1944年10月16日盟军空袭红磡造成至少900人伤亡的惨剧时,广华医院成为救伤前线,单日接收近300名伤者,其入院记录与当年《华侨日报》的报导,成为这段悲壮历史的铁证。

《1944年10月16日广华医院总册》。(东华三院提供)
1944年10月20日《华侨日报》

收容街头贫病者 施粥赠棉衣

日占初期,因饥寒交迫者众,东华三院曾数次施粥及派赠棉衣。街头垂死病患日增,直至1945年7月,东华三院才在日军控制稍宽、经费稍缓下增设收容所。面对日占政府的压力,东华三院坚守慈善本心。1943年,日方要求向免费病人收费、拒收无业及肺病者。当时的董事局主席李忠甫在顾问联席会议上力陈,强调“免费医疗乃数十年传统,不可违背”;对查证无业及拒收肺病患者,东华三院同样基于人道立场反对。

《1942年11月13日东华三院董事局会议纪录》。(东华三院提供)

众志成城 筹募经费以保运作

日占时期香港经济萧条、百物腾贵,东华三院亦面临财政枯竭、入不敷支的挑战。为继续提供服务,东华三院节流至极致:减省中药部的酒、油、纸;以梳打粉代高价肥皂;用便宜煤球代炭煎药;推动废物利用,甚至变卖木板、旧床、麻包及库存布料、国画。东华三院又于1945年在全港发起募捐运动,包括卖旗筹款和举行游艺卖物会,幸得民众积极响应,使该院合共筹得近60万元,反应远超预期,使两院得以继续提供服务。

《1945年6月17日东华三院董事局会议纪录》。(东华三院提供)

纪录抗日历史 勾勒香港社会面貌

在抗日时期,东华三院致力保存当年的董事局会议纪录、东华义庄文献及医院纪录等,对了解当时院方工作状况、民众日常生活情况和日军政策,以至死伤情况等均有重大帮助,让市民从中探索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东华三院延绵不断的慈善精神。

《善道同行——东华三院一百五十周年史略》

(资料及相片由东华三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