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学模式 实现全人护理 普通科门诊绝不“普通”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政府近年加大力度推动基层医疗发展,目标是将本港的医疗服务由现时侧重治疗为主,逐步转向以预防为本,透过促进市民的整体健康,减少因病入院的机会。现时医管局透过辖下74间普通科门诊诊所及社区健康中心提供公营基层医疗服务,部分市民对普通科门诊的印象可能仍停留在“轮街症”、“只看伤风感冒”,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服务演变,配合家庭医学专科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近年普通科门诊已转向“家庭医学服务模式”,其服务和功能可谓绝不“普通”。

撰文:医院管理局家庭医学统筹委员会主席梁堃华医生

随著服务演变及家庭医学专科发展,医管局普通科门诊服务已转向家庭医学服务模式,除了诊治感冒、肠胃炎等偶发性疾病,亦著重慢性病管理及疾病预防工作。

现时普通科门诊诊所除了诊治症状较轻微的偶发性疾病(例如感冒、伤风、肠胃炎等),亦著重照顾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包括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人士。随著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日趋普遍,为患者制订个人化的病情管理计划,以减低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入院的风险,是基层医疗的重要一环。

医管局分别于2009年及2011年推出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跨专业健康风险评估及跟进护理计划”(RAMP),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职医疗人员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协作,为在普通科门诊诊所跟进的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人提供系统性评估和针对性护理,以便作出适当的预防和跟进。

以糖尿病为例,目前有超过35万名糖尿病患者于普通科门诊诊所覆诊,透过上述的风险评估及跟进护理计划,会按病人病情需要安排所需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尿蛋白测试、神经反射检验及视网膜检查等。如病人有肥胖问题,亦会安排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和营养师等提供运动、饮食及生活模式等建议,协助病人改善体重。

医管局透过辖下74间普通科门诊诊所及社区健康中心提供公营基层医疗服务。

我们曾进行回顾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若参与有关计划,出现糖尿上眼、糖尿脚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可有效降低近一半。至于高血压方面,数据显示上述计划亦成功减低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

“全人护理”是家庭医学的另一项重要元素,当中包括关顾病人身、心、社、灵的健康。近年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增加,医管局普通科门诊现时亦提供“综合心理健康计划”,识别有焦虑或抑郁征状的病人,由辅导员提供支援和跟进,有需要时会由家庭医学专科医生介入跟进及提供合适治疗。

近年普通科门诊诊所著重慢性疾病管理,透过医生、护士及专职医疗人员的跨专业协作,协助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风险。

常言道:“预防胜于治疗”,为配合《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政策方向,政府正重新定位医管局普通科门诊,包括进一步加强以预防为重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除了已推行多年的戒烟咨询服务及流感疫苗接种服务,近期我们亦配合政府政策,于普通科门诊为弱势社群提供以预防为本的慢性病筛查及妇女健康服务。为了更清晰反映公营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及体现未来基层医疗的发展方向,近年一些普通科门诊诊所都已正名为家庭医学诊所,其中在2023年投入服务的南昌家庭医学诊所便是例子之一。

医管局未来会继续配合政府推动基层医疗的政策,优化我们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透过整合及理顺各类服务,同时积极以“健康人生计划”为本,逐步提供更多预防筛查及护理服务,以达致“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

医院管理局。(资料图片)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