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发展区现明朝古墓群 发展局:古迹办研历史价值后再议
元朗牛潭尾北新潭路近翠逸雅园的小山坡,发现2至3个清朝林氏圆型古坟、后土,以及6块明朝墓碑,碑上清楚刻有““皇明崇祯拾年”(明朝崇祯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即立于1637年。该些墓碑所在地段已被纳入新田科技城的发展范围,碑上亦贴有政府“新田科技城发展计划”征地告示,指需于10月31日前迁移。 有学者指今次发现意义重大,长春社也呼吁当局稍微调整规划,将墓碑原址保留。
发展局最新回应称,该墓群位于政府土地上,属新田科技城第一期第一阶段的发展范围,其所在之处规划作地区道路。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已进行实地视察及照片记录,正审视相关资料,研究有关坟墓的历史价值。古迹办完成研究后会与土木工程拓展署商议合适的安排或缓解措施。
墓群后人已与地政总署联络 往后商议视乎古迹办研究等结果
发展局回应时称,地政总署自2024年起,于每年清明及重阳节前在墓群张贴告示,通知坟墓后人联络地政总署。墓群后人已与地政总署联络,而龙跃头原居民代表亦有与地政总署接洽,协调安排。地政总署会与上述两个部门紧密联系,往后与后人的商议将视乎古迹办的研究和其与土拓署的讨论结果。
六墓碑刻有“皇明崇祯拾年”、先人“邓公”等字眼
新田明朝古墓群位置在“新田部屋”旁的小山坡,现场可见有6块墓碑,其中有两块墓碑已断裂,一块分裂成两半,另一个刻有疑为“明处”字眼的墓碑则只剩下一角藏在石头后面。不过,仍然能清晰看到墓碑的方形结构及其碑文。而这6块墓碑分别都刻有年份“皇明崇祯拾年”、先人“邓公”、“从拙”等字眼。
《HK FEATURE 志》上周五(15日)报道该发现,龙跃头村村长邓根年回复传媒查询时,承认此为龙跃头的“分房”之墓,村民正在处理中。
学者指今次发现意义重大
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梁基永表示,今次发现意义重大。他解释,现时本港无官方记录记载任何明代碑刻的存在,形容是“文物界的遗憾”;虽然近年陆续在马鞍山及粉岭等地寻获明代墓碑,惟每处只有一、两块。
他指今次发现一连六块的古墓群,“比以前我们已知的任何总数还要大”,加上邓氏是香港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相信可透过其族谱找到墓碑的主人,能与历史文献互相认证,形容文物价值甚高。
墓碑符合古物定义
据 《古物及古迹条例》,古代遗物(relic)指1800年前人为制作、塑造、绘画、雕刻、题写或以其他方式创造、制造、生产或修改的可移动物体,而不论是否已于1799年后予以修改、增补或修复;及化石的遗存或压痕。而古物(antiquity)指的是古代遗物,及1800年前人为建立、辟设或建造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或该等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的遗迹或遗存,而不论是否已于1799年后予以修改、增补或修复。
而该些墓碑已符合古代遗物及古物的定义,可由发展局局长咨询委员会后,藉宪报公告宣布该处为暂定古迹、暂定历史建筑物或暂定考古或古生物地点或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