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惜地球刘祉锋荣休 叹垃圾征费重推无期 望政府视环团为盟友
绿惜地球创办人及总干事刘祉锋将于今月31日退休,回望36年环保教育生涯,他最难忘2004年抗议清拆红湾半岛全新楼宇、走进三无大厦宣传环保等。近年全球暖化问题迫在眉睫,香港在极端天气下亦难以独善其身。刘祉锋此时退下火线,心中仍有未竟之梦,就是香港仍未落实垃圾征费。他曾四出向不同持份者及市民讲解政策的必须性,形容为政策护航,但始终未能挽回劣势,政府至今未有重推目标时间。
刘祉锋一直视环团为政府的盟友,“我哋咁频扑去做乜嘢呀?我其实就系帮你政府嘅政策护紧航呀”,但也感慨两者近年逐渐疏远,政府公布施政报告前未有再邀请环团给予意见。个中原因,刘祉锋说可能是社会人情味变了。展望将来,他仍会继续从事环保教育,绿惜地球就交由年轻一代接棒,构建更绿色的香港。
刘祉锋即将在本月31日荣休,他在2016年创办的绿惜地球,将由黄子劲继任总干事。他忆述36年环保教育生涯,多年来走访学校、三无大厦等推动环保工作,例如在学校以两毫子回收干净的胶樽,再送给回收商。他的目标是希望教育大众不要再犯过往的错,医好生病的地球,使人类可持续生存下去。他说退休后仍会保持初心,继续从事环保教育的工作。
2004年抗议拆卸红湾半岛最难忘
谈及36年间工作上最大的挑战,他提到2004年,花费超过10个月时间阻止两大发展商新鸿基和新创建清拆红湾半岛七栋全新楼宇。位于红磡的红湾半岛为私人参建居屋,共7栋2,470个单位,2002年落成。由于港府当年停售居屋,最后被私人发展商买断业权,并宣布清拆改建私楼。项目估计涉及20万公吨建筑废料,有环团更估计废物量就相当于27天全香港的家居废物总量。
地产商佢如果拆咗再重建,佢哋赚多好多个亿㗎…… 咁我哋要佢唔好赚咁多嘅钱,你想像下有几难?
时任房屋局局长孙明扬、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表明反对,教协及多个环保团体抗议等,最终两大发展商没有清拆红湾半岛,原址改建成现时的海滨南岸。
对垃圾征费未成事感失望 倡政府辖下处所先试行
政府原订2023年实施垃圾征费,但遇到社会阻力,政府及后宣布暂缓实施,至今重推无期,成为刘祉锋职业生涯中的一大失望。他认为问题在于政府推行前,社会未完全理解执行细节,理应政府先在辖下处所试行相关措施,分阶后推行政策,“市民有疑问吖嘛,觉得做唔到嘅、好难嘅,咁你咪做比佢睇...... Demo(示范)一次比佢睇,咁咪得啰”。
政府嘅处所系政府管理㗎嘛,若果局方自己都嗌唔郁自己嘅政府同僚去做,我真系冇嘢好讲...... 自己人都嗌唔郁,你话想嗌其他人?唔好啦系咪先?
他又说绿惜地球当时四出向不同持份者及市民讲解垃圾收费政策的必须性,以及如何有效减废,“目的是为此政策护航”,但始终无法挽回劣势。
第二阶段走塑未见影 刘:炉火冷却再煲会嘥火
政府去年实施第一阶段走塑,禁止使用胶餐具、胶饮管等,第二阶段原定今年推行,全面禁止胶杯、胶餐盒等容器,但至今仍未有实施时间表。
刘祉锋以“个炉火冷却咗先又再煲过嘅时候,就会嘥火”作比喻,指政府不应等所有产品成熟后才一次过推出,个别产品若已成熟可先推出。他指出,本地已有创科公司推出植物纤维饭盒,不会出现漏汁的情况,亦可用于微波炉。
施政报告前无收交流邀请 不认同与社会事件有关
刘祉锋和团队不时评论政府环保政策,目的是希望政策的效果更彰显,希望政府明白他们是政府的盟友。
我哋四出乜嘢地方都去,院舍又去,学校又去,三无大厦又去,商界又去,连政府部门都去埋…… 我哋咁频扑去做乜嘢呀?我其实就系帮你政府嘅政策护紧航呀。
多年来政府不断换届,他说现时来自政府的邀请较少,提到以往政府在发表施政报告前,会邀请包括环团在内的人士到政府总部交流,惟至前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卸任后便没有收到相关邀请。被问此转变是否与2019年社会事件有关,他表示不认同,认会是社会人情味改变的问题。
组织倡检讨岸电建设时间表等 建设绿色运输港口
绿惜地球助理环境事务经理陈永杰提到未来工作重点,包括推动胶樽及纸包盒方面的生产者责任计划、建筑物能源效益、在邮轮码头泊岸时提供岸电设施等倡议。以岸电为例,他说启德邮轮码头仍未有此类装置,以致邮轮靠岸时会不断排放黑烟。
环保署在约10年前以不符合成本效益为由,不考虑设立岸电设施,陈永杰说现时科技已进步,邮轮协会3年后约有7成船只有配备使用岸电设施的功能,“咁我哋系咪个启德邮轮码头都可以改变一下,去做返一个绿色运输嘅港口呢?”
捐款收入近年减两成 推多项活动找赞助
近年不少店舖传出结业消息,经济下行,刘祉锋指绿惜地球过去超过一年的捐款收入,较以往下跌一至两成。
呢年几以嚟,个经济下滑得几犀利,咁所以我哋过往系啲机构赞助𠮶啲,都有部份系缩咗上去…… 咁系困难嘅
刘祉锋说同事现时要比以往更努力,多想点子吸引市民参与活动,让组织有更多机会找到捐款或赞助。组织在本年10月起会举办连串活动,并会邀请不同企业参与,当中的活动包括公民科学及企业协助活动、调查十条热门行山路线的路上废物等,希望透过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