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界不乏“精益求精” 上司多沟通维持友善工作环境至为重要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许多居于国际大都会的城市人精神压力相当大,尤其不少上班族面对上司的严谨要求,可能成为其中主要的工作压力来源。多年来属工程界一份子的笔者,对业内工作压力之大感受特别深,根据笔者的多年观察及非正式统计,其实工程界管理层不少人逻辑思维甚强,对细节关注度极高,因此行内不难遇上要求“精益求精”,甚或具“强迫症”征状的上司,加上工程因不同因素不时出现赶工及人手短缺等情况,业界的情绪健康不容忽视。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在种种外在环境影响下而要面对资金流下降、人手短缺以及追赶落后工期等,令业界人士长期在高压下工作容易出现焦虑情况。

上文曾提及工程界的精神健康问题,尤其来自上司的压力特别容易成为引发情绪问题的根源。笔者与早前与不少行家亦有相关讨论,大家均不约而同提到,如觉得上司指令不清晰、提出无理要求及双方沟通不良等均是职场间常见的情况,也许不少打工仔们亦可能面对这些状况。

工程界别的管理层或主管,大多都是工程师,尽管他们在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优势,但在其专业特质、工作需求和心理因素的结合下,据了解工程师容易因此对事精益求益而导致具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或 OCD 的特质。工程师经过培训,高度关注细节而更专注于精度,例如要确保设计符合安全标准,这种特征在过度活跃时,可能会转变为对“完美”的痴迷或对错过关键细节的非理性恐惧,包括担心疏忽可能导致灾难性失败。

医疗机构提出的“自我关怀。静观”心理健康推广指引,指出自我关怀可以帮助我们启动副交感神经,协助我们休息和重整状态(医管局截图)。

此外,工程师们的工作通常涉及减轻风险,如确保结构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因此而对风险高度厌恶,这可能会升级为对“如果”(What If)场景的过度恐惧,据说这正正是在强迫症中很常见的情况,如会对任务是否能正确地完成持续怀疑。面对种种高风险的工程,例如工程师经常处理可能引致严重后果的项目,包括涉及公共安全、严重财务损失等等,这种压力会助长焦虑和令强迫症征状产生,从而导致强迫性检查或复杂化程序来“预防灾难”。同时因为许多工程角色涉及重复性工作,这可以促使这种重复行为正常化,使其更难被识别出问题来。

当局推动的“新工程合约”令各方以积极协作,在指定时限内携手解决合约问题,避免工程项目出现延误或超支,可舒缓工程业内人士过往出现的压力 (建筑业议会截图)。

不过,要应对这些工作带来的焦虑,笔者倒认为工程师其实亦已具处理这些问题的技能,如较懂得将问题具体化及数据化,除有助解决工作的上难题,亦是应对上司的优势,但当然要掌握其中的一些窍门。例如,我们能将模糊的指令量化,为上司提供更清晰的指标,甚至将工程进度视觉化,令上司或老板更能掌握工程进度。即使上司的指令真的难以达到,亦可透过提出反建议、替代方案,甚至分阶段交付去回应上司诉求,透过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等去化解,让同样具备逻辑思维的对方或许能“知难而退”。

此外,工程界因不少外在情况,例如在地缘政治及疫后全球经济未能完全复苏而要面对资金流下降与及业内人手短缺等问题,以及需要追赶落后工期的期限等;近年工业意外亦有发生,一旦施工期间失却预算,不难想像会令意外增加,有机会引起工业伤亡,这亦变相令业界人士长期在高压下工作,较容易出现焦虑情况,此举并不健康。

因此,在相对高压工作环境下,若发觉自身开始有问题的话,相关工程界的从业者应该积极寻求不同的心理健康的支持与辅导,并尝试在职场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互动,以减少来自上司和工作环境的压力。在个人修为方面,可参考有医疗机构提出的心理健康推广指引,称为“自我关怀·静观”,指出自我关怀可以帮助我们启动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协助我们休息和重整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关怀可做的活动包括,留意自己当下身、心、社、灵的需要,可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送上善意,例如健康的饮食、做运动、听音乐或看看电影等。

强迫症的征状主要有“难以摆脱的念头”及“难以抗拒的行为”等(医管局九龙中联网截图)。

同时,改善企业文化亦十分重要,鼓励开放的交流和合理的工作要求,让每位员工都能在健康的氛围中发挥潜力,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提升员工工作满足感与整体工作效能。据知有关当局亦将加大提供医疗、教育、社协作服务,促进市民精神健康,包括提升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鼓励各机构参与精神健康职场作出推广。而工程部门当局就“新工程合约”所提倡合约各方以积极协作的态度,在指定时限内携手解决合约问题,达致双赢,促使合约各方适时处理合约问题,有助避免工程项目出现延误或超支,从而亦可大大舒缓这些工程业内过往出现到的压力。

总体而言,专家指出精神健康不单是个“个人的事”,而是确保家庭和谐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基石。它需要我们从认知上打破“精神问题”即等于“软弱”的偏见,从行动上构建“预防、干预、支持”的完整应对,希望可让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活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既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为社会注入有温度的力量。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