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 十周年征文比赛 得奖名单公布
回归28年来,香港在践行“一国两制”的过程中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当前,在经历“破茧成蝶”的蜕变后,香港已完成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历史性跨越,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是新一阶段的重点管治议题。为鼓励社会各界深入关注和探讨香港未来改革发展新路径,以学术研究的形式为香港“由治及兴”建言献策、添能蓄势,本中心于日前专门举办“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十周年:探讨香港改革破局之路”征文比赛。在各方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征文活动的相关工作现已圆满结束,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谨此向所有支持单位、评审委员以及参赛者致以诚挚感谢。
此次征文比赛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反应热烈,共收到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191份高质量作品。参赛者涵盖不同年龄层、教育程度及职业,近7成参赛者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逾30%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而参赛者的职业更包括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政府/公营机构工作人员、专业人士、退休人士、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背景和领域。
本次活动的参赛作品围绕发展与经济转型等八大议题提出了不少创新和独到的见解,充分展现社会各界对香港未来改革发展的深切关注与思考。本中心及征文比赛评审团对此深感鼓舞,并期待这些宝贵意见能转化为实际参考,为香港未来改革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发展与经济转型
相关文章主要聚焦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化的核心矛盾,分析传统支柱产业占比过高挤压新兴产业空间、创新生态薄弱,面对新加坡、深圳等城市在绿色金融、AI 产业等领域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等问题;提出了设立专项基金扶持 AI、生物医药、绿色科技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园区以承接科研成果量产,升级“金融服务 3.0”模式试点代币化存款、碳信用衍生品等创新金融产品,同时利用“一国两制”优势开拓东盟供应链、伊斯兰金融等新兴市场,吸引国际资本与高端产业落地。
对于旅游业定位滞后(固守“购物+景点”模式)、景点老旧、缺乏文化体验项目等问题,参赛者亦提出结合非遗推文化作坊、打造巴士特色路线、活化旧景点为文创空间、开发离岛游艇入境旅游试点等创意见解。
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相关文章主要围绕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格局,深入解析三地在法律体系、税收政策上的制度壁垒,资料跨境流动、专业资格互认的要素流动限制,以及港澳居民在内地支付、医保报销、教育衔接上的民生痛点;提出包括建立“湾区标准互认中心”、扩大“港澳药械通”试点范围与高校“联合学位”项目,推出“大湾区人才通行证”简化高端人才跨境工作流程,共建大湾区绿色债券平台、双碳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协作载体,升级“湾区一卡通”整合跨境交通、支付、身份认证功能等建议。
三、良政善治
相关文章主要围绕香港治理体系的效率与公平性问题,聚焦行政流程冗长、跨部门协作不足导致的施政滞后,公务员“少做少错”文化影响服务效能,同时探讨住房、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引发公众信任度下降,以及传统咨询机制形式化导致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设立跨领域统筹委员会(如人才发展委员会、湾区合作委员会)统筹政策制定,试点“公民大会”等审议式治理模式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公务员赏罚分明的考核体系并改革招聘培训机制强化结果导向,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GovChain”平台实现政策从咨询到评估的全流程公开等方法,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四、房屋与土地发展
相关文章主要围绕香港“土地短缺—房价高企—居住环境差”的恶性循环,解析土地资源开发率低、住房结构失衡、开发效率低下(丁权制度导致土地碎片化、填海工程引发生态争议)等核心问题,提出优化土地发展的建议。例如:短期利用闲置政府土地、停车场上盖建设“简约公屋”并简化审批流程,压缩“生地变熟地”时间,中期推进北部都会区规划、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改革“丁权”为“丁厦 2.0”释放闲置丁地资源,长期建立“香港土地银行”统筹土地收储,推行土地增值收益补贴公屋机制,参考新加坡组屋模式优化公营房屋占比以保障民生住房需求等等。
五、人才发展
相关文章主要聚焦香港人才“引、育、留”全链条困境,重点解析高端科研人才(AI、生物科技领域)与技能型工人的“双重缺口”,本地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错配(STEM 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导致技能人才短缺),以及高生活成本、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引发的人才外流问题。参赛者提出的创新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优化“高才通”计划准入及配套,改革STEM教育体系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升级职业教育对接AI等新兴产业需求并建立权威资格认证,推动大湾区内工程师、医师等专业资格互认。
六、社会凝聚力与身份认同
相关文章尝试解析香港社会身份认同分歧的根源——关注英国殖民统治遗留的文化隔阂导致部分市民“国际观偏离国家视角”,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割裂,以及青年因住房压力、向上流动难产生的社会疏离感,并提出建议,如:通过扩展香港学校海外考察团范围、加强历史文化溯源等,强化“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观”;推进横琴“跨境康养社区”、“湾区新生代计划”(港澳青年进入内地企业实习)等民生项目增强市民实际获得感;举办“大湾区文化节”、建设“香港故事馆”(AR 重现历史街区)活化本土文化记忆,强化“爱国爱港”共识。
七、优化民生服务
相关文章主要围绕医疗、教育、交通、跨境生活、政务服务等多领域民生痛点,除解析公立医院急诊轮候久、职教脱节,港深通勤久、市区拥堵外,还提及港澳长者内地养老报销不便、居民跨境支付受限、跨境政务办事繁琐等问题。并提出若干期许:如 2025 年前实现电子健康记录全覆盖,推广“线上问诊+骑手送药”平台解决夜间非急症需求;改革职业教育资历架构新增数字资产管理等新兴职业认证;发展 BRT 快速公交系统缓解市区拥堵,规划维港海滨、启德等区域的共用单车路径;升级湾区支付系统接入数字人民币,推进政务“一网通办”实现异地可办,完善长者医疗券、青年租房补贴等福利。
八、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聚焦分析了路边空气、海上垃圾与海水微塑胶、船舶排放污染,以及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如湿地开发)、绿色产业(环保科技、绿色金融)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以开发 AI和机器人、普及绿色出行理念,与大湾区城市合作研发船舶液化天然气、氢能等替代能源,发展绿色金融支援光伏、储能等,推动本地及区域协同环境治理。
本次征文比赛的评审团由特首顾问、立法会议员、前问责官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依据赛前制定的评审规则,评审团秉持公平公正原则以双向匿名的形式分别从问题分析及洞察深度、观点创新性、建议可行性、学术专业度四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逐一评选。最终,选出冠军一名、优异奖三名及入围奖二十名。现将得奖名单公布如下,有关领奖安排本中心将透过电子邮件通知各位得奖者,敬请留意及回复。
“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十周年:探讨香港改革破局之路”征文比赛得奖名单:
一、冠军(1名):
梁先生 - 《解码香港 40 年楼市数据:重构土地制度,推动“扩大有产化”共融改革》
二、优异奖(3名,排名不分先后):
刘先生 - 《培育爱国爱港的本地精英:当前香港人才困境的分析及对策》
陈先生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转型之道——双轨驱动下的战略重构与国家战略协同》
张女士 - 《全球地缘政治变局下香港的战略定位》
三、入围奖(20名,排名不分先后):
何先生 - 《无岛不旅游》
徐先生 - 《从本土意识到家国认同:香港青年国家观念的代际演变与重构》
谈先生 - 《善用香港普通法优势 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
龚先生 - 《“善养在家”:香港居家养老创新路径 破解人口老化与财政挑战》
吴女士 - 《香港经济的多重困境:结构性矛盾、分配失衡与转型挑战的深度解析》
李女士 - 《香港职业培训体系改革与产业转型对接策略》
林女士 - 《香港青年内地升学及回流工作状况、困境及对策性建议》
陈先生 - 《以教育革新驱动香港经济转型:国际教育枢纽的构建路径》
林女士 - 《循历史脉络 促城乡共生:香港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戴先生 - 《转型之路:打造香港成为价值创造之都》
卓先生 - 《从金融中心到智识枢纽 香港以国际学术中心驱动经济转型的战略蓝图》
黄女士 - 《以人工智能作引擎 共建深港大湾示范区——深化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
龚先生 - 《信任不是自动生成,人心亦需耕耘: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挑战》
何先生 - 《革新跨境安老政策 共建互惠互利的常青社区》
唐女士 - 《香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发挥增值与牵头作用》
李先生 - 《深化医疗体系改革 完善医疗融资模式》
张女士 - 《土地的矛盾 安居的课题》
黄女士 - 《链上香港:从金融创新到智慧政务的融合之路》
张先生 - 《抢救被科创时代抛下的中年人才》
关先生 - 《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引领香港未来生活》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此次“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十周年:探讨香港改革破局之路”征文比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支持和高质量参与,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香港未来改革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热切期待。未来,我们亦将推荐本次征文比赛的优秀作品给决策部门与有关人士作为参考,以期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完善,群策群力共建香港美好未来!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单位、评审委员以及参赛者对本次征文比赛的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