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修复文物等于翻新?中学生任文物保护大使 领悟“最少干预”原则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当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物”二字,化为捧在手心、需要小心翼翼对待的“病人”时,是怎样一种体验?对于一群中学生而言,这不只是一次课外活动,更是一场横跨半世纪的时空对话。在“2025/2026年度东华三院学生文物保护大使计划”中,一班中学生亲手触碰历史的温度,学习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并重新定义了“保护”的真正意义。
摄影:陈苇慈

当“初哥”遇上百年文物

“第一次接触真实文物时,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许琬淇同学回忆道,那份心情混杂著兴奋与紧张,“很怕一个不小心,就把它损坏了。”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是每位初次化身“文物医生”的学生的共同心声。

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许琬淇同学表示,第一次接触文物时,很怕一个不小心,就把它损坏了。

今年,学生们面对的挑战是为东华三院广福祠的金属门牌“百姓庙”及1966/1967年度东华三院元宵节慈善餐舞会“慈善为怀”纪念奖杯进行基本修护。挑战远比想像中巨大。许同学分享,在清洁纪念奖杯金属的氧化层时,必须精准控制化学品“洗银水”的份量,“份量稍有差池,那个地方就会变得过白,修复就算失败了。”

+1

然而,正是在这些充满挑战的细节中,同学们领悟到文物修复工作的核心——耐心、细心与谨慎。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彻底颠覆了他们对“文物保护”的既有观念。东华三院冯黄凤亭中学罗为同学坦言:“参加计划前,我以为修复就是要将文物弄得像新的一样;保护就是把它好好地放在博物馆里,开著冷气。”但亲身实践后,她才明白,修复的最高原则是“最少的干预”,许同学亦表示:“修复的宗旨是为了还原文物的历史价值,而非单纯满足现代的审美观。”

东华三院冯黄凤亭中学罗为同学明白到,修复的最高原则是“最少的干预”,尽可能还原文物的历史价值。

这种观念上的蜕变,是整个计划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罗同学亦总结道:“文物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也可以是街边的历史建筑。它们是我们与昔日故人进行沟通的渠道。”

不只修补 更是探索与发现

这趟深刻的学习之旅,正是由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办公室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办事处合办、至今已踏入第七届的“学生文物保护大使计划”。计划透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及亲手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学习平台。

除了在修复室内与文物进行微观对话,今年的大使们更远赴四川成都,展开了一场古今文化探索之旅,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麦巧仪同学笑言:“当初报名最大的动力就是亲睹神秘的‘三星堆’!”旅程亦没有让他们失望,甚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许同学亦兴奋道:“我们参观了不对公众开放的三星堆遗址挖掘现场,那一刻真的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麦巧仪同学笑言,当初报名最大的动力就是亲睹神秘的“三星堆”。

在四川的所见所闻,更让学生们对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东华三院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袁蔼荣同学分享了一个让他对四川市民由衷敬佩的事情:“听导游说当地的工程一旦挖掘到文物,不只是政府下令,连工人和附近的居民都会自发地马上停工。那种发自内心对历史的尊重,真的非常触动。”这次旅程,无疑加深了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理解,也悄然提升了他们的国民身份认同。

东华三院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袁蔼荣同学对四川市民自发保护文物的行为由衷敬佩。

播下传承的种子

“我们希望学生在修复一件文物时,不只是面对一件死物。他们需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不单是技术的学习,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个传承的过程。”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一语道出了计划的核心理念。他解释,计划的初衷是将东华三院与香港的历史,以一种更“贴地”的方式推广给年轻一代,“始终亲手体验更能让学生对文物产生真实的感受和认知。”

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认为,亲手体验更能让学生对文物产生真实的感受和认知。

作为多年合作伙伴,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谢建辉先生亦点出计划的最大价值在于实现文化的承传:“计划让文物和文化保育不再只是专家和政府的工作,而是延伸至教育与社区层面,推动全民参与。”他总结道:“这个计划的精髓,就是让保护文物意识在年青人心中扎根,让他们了解自己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守护珍贵的文化财产。”

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谢建辉先生指出,“东华三院学生文物保护大使计划”将文物和文化保育延伸至教育与社区层面,推动全民参与。

为了让学生能安心地“落手落脚”,两家主办机构在背后都有著周详的准备,从每年的主题甄选,到文物修复办事处专家的亲身指导,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策划,确保学生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学习。东华三院苏总监期望,计划所播下的种子,能透过学生在校园及社区的分享,影响更多的人,长远而言,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和国民身份认同。

携手守护中华文化遗产

回望过去,计划曾带领学生探索过木制、石质、纸本等不同类型的文物。展望未来,苏总监坦言尚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发掘,例如东华历史建筑中气势恢宏的巨型对联,都是未来可能挑战的目标。

除了探索更多元的文物种类,计划亦著眼于培养新一代的专业视野,透过参观香港及四川两地的专业修复设施,文物修复办事处谢总监期望学生能对文物修复工作建立更立体的理解:“我们希望学生明白,修复并不是单纯‘修好旧物’,而是一门结合科学、艺术与历史的专业,其核心是保护历史真实与文化价值。”他更希望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保护优先于修复”的理念,并建立起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为将来有志投身文保工作的同学,提供一个宝贵的起步体验。

考察团与四川博物院就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交流。
参观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