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宠案任务|虐待动物行为竟源自童年经历 爱佢变成害佢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警务处“动物守护.社区大使”计划一直致力打击残酷对待动物行为。“宠案任务系列”一连三篇报导将由不同专家角度,剖析残酷对待动物罪案背后的成因及相关动物福利事宜。

宠案任务系列之三:

城市的一角,有生命正在无声哭泣。在近年发生的虐待动物案件可见,一名老妇自称爱犬如命,却任由其患上严重皮肤病,最终被控残酷对待动物;另一边厢,七旬老翁光天化日下以硬物掷鸽,只为果腹煲汤。这些冰冷的案件,不只是一则则社会新闻,更是对人性的拷问:究竟是怎样的心理,让人们向无力反抗的动物施以毒手?要拆解悲剧的源头,必须走进施虐者的内心世界。警务处临床心理学家胡展鹏就指,虐待动物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著复杂的心理因素,绝非“天生残忍”可以简单概括。

施虐者在想什么?虐待背后的情绪黑洞

回到前述的案件,胡展鹏指疏忽照顾唐狗的老妇,其行为可能源于认知障碍,或是一种情感上的匮乏。“她可能将狗视为情感依赖的工具,而非真正出于关爱。”胡展鹏解释,这种关系更像“囤积症”,不断收养却无力妥善照顾。而掷鸽煲汤的老翁,其行为则可能与其脱节的时代观念有关,“他可能仍抱持‘背脊向天即可食用’的旧观念,加上长期监禁的个人经历,使其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出现偏差,缺乏同理心。”

“另外,部分施虐者可能将童年的创伤或被忽略的经历,投射在动物身上。”胡展鹏分析,部分人因年幼时遭受暴力,长大后便透过虐待动物来重演受害经历,借此宣泄无处安放的愤怒与痛苦。在他们眼中,动物成了满足其权力感和控制欲的工具。

2021年七旬清洁工被发现用硬物掷野鸽,被捕后直认想拿鸽回家“煲汤”,最终于2022年被判入狱2个半月。

动物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别让虐待歪念从小萌芽

胡展鹏指出,许多施虐行为源于童年经历,所以在儿童发展阶段进行正向引导便至关重要,“让儿童接触动物,对其心理发展有著深远的益处。”

“照顾宠物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与同理心。”胡展鹏解释,孩子在与动物的互动中,能学会理解和关怀生命,并从中获得陪伴与安全感。研究亦证实,与动物接触对于有特殊学习需要(如自闭症)的儿童,更有助减低焦虑、提升社交技巧。同时,经历动物的生老病死,也是最直接的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珍惜的意义。

反之,若儿童目睹或作出虐待动物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必须及时介入。胡展鹏建议,当发现孩子有虐待行为时,应先保持冷静,了解其背后动机——是出于无知、模仿还是更深层次的情绪问题。家长应借此机会,明确教导虐待是错误的价值观,并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感受动物的痛苦。若行为持续,则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评估。他强调,从小播下尊重生命的种子,是预防未来暴力行为的根本。

警方临床心理学家胡展鹏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习爱护动物,有助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并预防日后的暴力倾向。

“爱牠”还是“害牠”?社会认知不足成动物悲歌

当施虐者的心理成因复杂难解,社会对动物权益的认知不足,则成为了悲剧的温床。香港城市大学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注册兽医李思嘉博士指,虽然近年港人爱护动物的意识显著提升,甚至有调查显示接近97%的狗主视宠物为家人,但许多“爱”的表达方式,却可能对动物造成伤害。

“很多人喜欢将宠物犬放在婴儿车出外,就当作散步,以为是爱锡,却剥夺了牠们探索和运动的本能。”李博士举例,这些行为限制了动物的自然天性,长远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此外,对特定品种的盲目追求(如在香港炎热天气饲养冬季犬种,当中包括伯恩山犬及雪橇犬等)、网上购买来历不明的宠物等,都反映出部分饲主对动物的饲养需求缺乏充分了解。

香港城市大学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注册兽医李思嘉博士提醒大家,每种动物以及品种的生活习惯及所需都有不同,饲养宠物前,请务必了解不同品种的习性与需求,这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切勿轻言放弃。

“教育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李博士强调,必须让市民明白,饲养宠物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城大动物医学院除了在兽医课程中加入动物福利及伦理的内容,更推行“兽医社区外展计划”,让学生走入社区,主动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动物医疗服务,从实践中学习尊重生命。她认为,加强饲主教育、推动宠物友善政策,并鼓励“领养代替购买”,才是改善动物福利的长远之计。

“兽医社区外展计划”深入偏远地区,为弱势社群提供必要的宠物护理支援和知识,并让兽医学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守护动物,从小做起”警队社区大使播下爱心种子

要扭转社会风气,除了专业界别的努力,更需要从社区和校园播下爱护生命的种子。警务处“动物守护.社区大使”计划,正是在社区层面凝聚大众力量,从源头打击残酷对待动物行为。

计划于去年举办的“全城带动x Sunny & Zander慈善挑战跑”有过千人参与,333名狗主在世界纪录协会认证官见证下,一起创下“最多人同时与狗狗亲吻”的世界纪录。

警方一直竭力打击相关罪案,而“动物守护.社区大使”计划正是透过教育及宣传,提高公众意识,鼓励市民适时举报。计划不仅面向大众,更深入校园,推行“宠爱阁”计划,鼓励学校饲养宠物,从而从小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宠爱阁”自2022年推行至今,参与学校已由17间增至39间,超过400名学生担任“动物守护.学生大使”,亲身学习照顾小生命。计划于2024起更与城大合作,邀得30位兽医学生担任“动物守护学长”,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实现了学前到高等教育的传承。

“动物守护.社区大使”计划未来会将“宠爱阁”概念推广至更多学校,深化“守护动物,从小做起”的信念,持续培育并巩固学生爱护动物及热爱生命的正向价值。同时,会继续透过举办多元化的大型教育活动,加深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对残酷对待动物及动物福利事宜的认知及重视,让防止残酷对待动物的讯息深入民心。

这些努力成效显著。计划由2021年成立至今所举办的实体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5万,线上触及人次更超过2300万。更重要的是,现时大部分残酷对待动物的案件均由市民举报,反映警民合作及公众意识已大大提高。计划将于今年10月4日及5日在湾仔合和商场举办大型嘉年华,将爱护动物的讯息传遍社区,有关活动详情将适时于警务处社交平台发放,敬请留意。

(资料及相片由大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