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团调查指3成日间避暑中心没冷气 酷热下室温逾30度 难助降温

撰文: 吴美松
出版:更新:

绿色和平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及心理学系教授团队今日(12日)发布“香港临时避暑中心基本设备调查”评分结果。调查显示,全港27间日间避暑中心中,八成评分不合格,更有避暑中心在酷热天气警告生效期间,室温高达30度。绿色和平促请民政事务总署制定以人为本避暑中心准则,确保所有中心提供冷气、饮水机、座椅等。

绿色和平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及心理学系教授,发布“香港临时避暑中心基本设备调查”评分结果。(绿色和平相片)

调查参考多个欧美国际城市经验,以及97位无家者、㓥房户、低收入市民等的弱势社群的意见,制定本港日间及夜间避暑中心的五大评分准则,包括基本设施、水和膳食、安全及私隐、指示和资讯,以及人员配置和服务。调查于7月25日至8月18日期间进行,以100分为满分,50分为合格,结果显示,77.8%日间避暑中心评分不合格,超过26.3%夜间避暑中心评分不合格。

慈云山石硖尾两避暑中心 酷热天气警告下午录得29.9度及30.9度室温

当中,33.3%的日间避暑中心没有冷气,22.2%没有饮水机,18.5%冷气和饮水机皆缺。部份位于酷热风险较高地区的避暑中心,例如慈云山(南区)社区中心、石硖尾社区会堂等,亦缺乏冷气和饮水机。调查团队本月酷热天气警告生效期间,在下午时份以温度计测量上述两中心室温,分别录得29.9°C及30.9°C。而避暑中心在缺乏冷气等设施的情况下,难助使用者降温。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伍汉林说,有避暑中心在炎夏时室温高达30度,俨如“焗桑拿”,情况十分荒谬。(绿色和平相片)

19夜间中心18间同设冷气和饮水机 绿色和平:证明非不能而是不为

相反,19间夜间避暑中心中,除湾仔活动中心外均设有冷气和饮水机。绿色和平项目主任伍汉林指,日间与夜间酷热所引致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既然夜间避暑中心能提供冷气等必备设施,反映民政事务总署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绿色和平认为,当局应统一所有避暑中心设施标准,确保所有避暑中心提供避暑必备设施,协助使用者减低暑热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教授认为,酷热天气加剧,市民对避暑中心的需求日益迫切,避暑中心应由临时改为恒常开放。(绿色和平相片)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强调,香港城市密度高,增加热岛效应,各区的暑热压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影响应被纳入选址和设施的考量。他又指,酷热天气加剧,市民对避暑中心的需求日益迫切,香港应参考国际经验,将避暑中心由临时措施转为恒常服务,在夏季持续开放,以应对常态化的极端高温。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冯海岚教授指,避暑中心须提供有意义且具吸引力的活动,避免让使用者“呆坐”。(绿色和平相片)

绿色和平表示,有研究指极端高温天气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冯海岚指,避暑中心除了提供冷气、饮水机和座椅等必备设施外,亦须提供有意义且具吸引力的活动,避免让使用者“呆坐”,减轻高温天气对情绪的冲击,吸引有需要的人士来使用和消暑。

绿色和平促请民政事务总署制定以人为本避暑中心准则

绿色和平促请民政事务总署制定以人为本的避暑中心准则,确保所有中心提供冷气、饮水机、座椅等,并于夏季持续开放,同时提供康乐活动,加强保安及私隐。 绿色和平亦促请政府在明年《气候行动蓝图》更新咨询期间,收集公众意见,协助弱势社群应对酷热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