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取消普通话毕业要求 今年起入学新生适用 推行18载备受争议
浸会大学宣布,2025/26年入起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无需通过普通话能力毕业要求。该要求2007年推出,多年来备受争议,曾有学生在校内发起公投要求取消。至2018年,校方推出“豁免试”,合格者可豁免普通话毕业要求,惟合格率仅3成。有学生批评机制欠透明度,一度占领语文中心,及后更被校方停学。
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近日公布,今个学年起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毋须通过普通话能力毕业要求。其后在2026/27年或之后入读二年级生、2027/28年或之后入读三年级生均不需要满足有关要求。
2025/26学年或之前入读二年级的学生及2026/27学年入读三年级的学生仍需维持通过普通话能力毕业要求。
普通话毕业门槛曾惹非议 学生2016年发校内公投
浸会大学2007年起增设普通话毕业要求,规定学生必须普通话达标才可毕业。自此浸大所有四年制本科生,可循三个途径达标:修读一科3个学分的普通话课程;报读25小时不涉学分的普通话课程,但须达七成出席率和通过语文中心的普通话测试;在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获得三级甲等或以上成绩。
这项规定一直备受浸大学生争议,学生2016年曾发起校内公投,逾九成投票学生要求校方取消普通话达标要求。
首批“豁免试”及格率仅三成 诱发占领语文中心风波
至2017年,校方增设“豁免试”,及格者可获豁免普通话毕业要求,不及格不能重考。但即使未能顺利通过“豁免试”,学生可按原有三个途径选择达标。浸大当时以希望学生与国际接轨、尊重两文三语为由保留普通话为必修科。首批参加“豁免试”的300名学生,及格率只有三成。试题分为三部分,甲部为朗读题,乙部为广普对译,丙部为口语情景题,要求学生以某角色用普通话答题。
约20名学生2018年发起“占领”浸大语文中心8小时,时任学生会会长刘子颀说有学生即使普通话流利,但答题时语气不符角色设定,未能及格,要求语文中学教师交出评分准则。
“占领”语文中心期间,刘子颀及“浸大山神”发起人中医系学生陈乐行被指涉嫌恐吓女职员,更有指刘一度以粗言辱骂教职员,两人最终被校方停学。有关做法引起校内师生不满,有约300名师生游行集会,要求时任浸大校长钱大康撤回决定。
2019年豁免试及格率倍升 七成学生合格
风波过后,浸大校方一度召开校内检讨小组会议。至2019年初,校方表示,2018/19年学年普通话豁免试及格率升逾倍,增至近七成学生合格。校方当时指,及格率提升是因为增加试前简要提示等多项措施,以协助学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