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改革|中国史课时拟大增逾倍 香港日本史不列独立课题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改革高中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教育局今日公布两科的课程框架咨询文件,当中,历史科的课框铺排和内容均有不少改动,包括加大关于中国部份的单元时数逾一倍,同时将香港、日本及东南亚的现代化与蜕变部份,不再独立为一个课题,将部份归入上述单元,例如有关日本的内容,主要保留日本侵华史与抗日战争。
另外,文件建议历史科分为必修和选修部份,其中增设“ 漂泊与自强:十九世纪中以来的海外华人”选修单元。新修订课程计划于27/28学年中四级推行,2030年起适用两科的文凭试。
增必修与选修 增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目前高中历史科课程以三大部份为主轴,包括“现代世界的孕育”、“二十世纪亚洲的现代化与蜕变 ”及“二十世纪世界的冲突与合作”,合共有230个课时,余下20小时为学习活动。
根据最新公布的咨询文件,建议的高中历史课框铺排及组合有所变动,包括分为必修与选修部份,选修为二选一。总课时合计230小时。以五个单元贯穿(见图表),当中涉及中国发展的单元时数,由以往40小时,增至90小时,即增加超过一倍。
该单元为“中国与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及成为国际重要成员的历程”,课题包括“中国从帝制到共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成就”,学习内容部份由以往整合,也有新增的内容,如认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
香港史拼入中国单元
至于现课程设有、分别占40及30小时的“香港的现代化与蜕变”、“日本及东南亚的现代化与蜕变”,在新课框下未见独立成一个课题或单元,反而融入中国单元。例如香港部份,谈及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抗战期间的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等。
日本、东南亚现代化史未列独立课题 部份内容“四散”
有关日本的部份,无再重点提到要认识日本在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概况,主要保留有关日本侵华史与抗日战争,并结合在中国单元,而军国主义发展则“散落”二战的课题。
而东南亚部份,以往学习要点谈及由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发展,新课框未有特别从这个视角提及,但在“现代世界的形成”提到东南亚等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抗争。
而占40小时的选修单元“漂泊与自强:十九世纪中以来的海外华人”,则会分析十九世纪中华人行居到东南亚、大洋州等地区原因,又会学习海外华人对定居地、祖国发展的贡献。
教育局形容,新课框必修部份“从宏观角度建立学生对现代世界史和国家历史主要发展的基本认识,加强世界史与国家历史的连系,并了解国家在上述时期的角色、作用和贡献”。至于选修部份,则“延展和深化必修部份的学习内容,并照顾学生的学习多样性”。
当局亦提到,会同步更新公开评核,“引入更多元性及客观性的题型,平衡考卷的广度与深度。”今次课程改革咨询期为约一个月,当局向学校派发问卷调查,每校只须交回一份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