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史改革|课框倡增科技文化发展 选修单元大改删读知识分子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改革高中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教育局今日公布课框咨询文件,必修部份加入学习中国新旧石器时代、多个朝代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大改“选修”部份,由原有“六选一”,改为“三选一”,以往研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化文化的批判、研读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个案等单元均已删走,改为学习“国家管治与制度组织”、“经济资源与社会发展”及“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主题单元。两个课程将于27/28学年中四级全面推行,2030年起两科的文凭试适用。
有中史科主任认为,主修部份修读范围较以往阔,让学生可多角度学习历史,不再侧重以往“治乱兴衰”的政治史,但同时相对“无咁专”,暂难掌握考问重点;至于选修科方面则改动甚大,对于未有保留以往单元感到惊讶,从学习内容估计,考题或会较直接。
课程宗旨倡培养文化自信
教育局指,过往持续检视中史与历史科的推行情况,不同渠道所收集的意见反映,中史科过于侧重政治史,建议应让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由古至今,包括在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重要方面的基本发展。
课程发展议会辖下改革高中中史科课程工作小组于今年1月成立,就修订课程讨论和拟定课框,特别提到有根据课程发展最新趋势,包括加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宗旨提到培养学生树立个人对民族、国家及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及认同感,欣赏中华文化的特质与价值,“培养文化自信”。
高中中史科对上一次修订是十年前,三年课程总课时为250小时,设有占160小时的“历史发展”必修部份,涵“上古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及“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末”;和占70小时“历史专题”选修部份,后者设有六个单元,只须选一单元学习。
六个单元包括:“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承传与转变”、“地域与资源运用”、“时代与知识分子”、“制度与政治演变”、“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和“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
增学石器时代 了解候风地动仪、王羲之书法
新课程总课时维持250小时,必修部份时数增加25小时至185小时,选修部份则减5小时至65小时,未如旧版再就中史概论和历史研习的态度与方法设建议课时。
必修部份涵盖的历史时期相若,新加入中华文明起源的课题,概括了解中国境内新、旧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的特征;概括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
另外,课框又在多个朝代新增学习科技与文化发展,例如了解两汉这两方面的成就,举例有张衡“候风地动仪”和司马迁《史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可了解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羲之书法;辽宋夏金元,则可了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清明上河图》;明至清中叶,可了解长城的建筑和《三国演义》。
选修部份“六选一”变“三选一”
新版的选修部份变动甚大,历史专题单元由六选一,改为三选一, 为“国家管治与制度组织”、“经济资源与社会发展”及“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内容几乎不一样。
举例,在“经济资源与社会发展”单元,会学习汉代丝绸之路、唐代遣唐使、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未如以往设单元研读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学习研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以及期后的承传与创新等。
选修无保留以往单元 中史科主任感惊讶 料题目较直接
元朗信义中学中史科主任郑贝玉表示,必修部份变动不算太大,主要是加入文化、科技、民族史等,学习范围较以往阔,不如以往只侧重“治乱兴衰”的政治史,估计新修订希望学生不会只从制度史入手,可更多角度学习历史,同时可衔接初中中史。
她指,范围大了,亦变相“无咁专”,暂时难料考问的重点,例如以往第一个教的历史时期是“周代分封”,如今新增上古时代,“咁一题有几多题系上古,长答定短答;以往会估到周朝一定出长答,一定考封建的主题。”
至于选修部份,郑贝玉认为改动较大,选修的单元数目较以往少,新单元如管治制度及经济资源课题名目类近,但实际上内容几乎全异,“唔系完全用番旧嘢”,对于未有保留以往受欢迎的单元如“时代与知识分子”感到惊讶,相信老师要再备课掌握。
郑贝玉表示,从新课框建议的学习内容估计,似多“直述题目”,如考问制度和影响,例如选修部份,谈古代都城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好难出辩论题目”;但以往教到知识分子单元,出题上可以更批判,“试过问司马迁写嘅史记系唔系‘谤书’”,而课题研究人物性格和特点等,发挥空间亦较大。
从教学角度而言,她期望新修订在考评上如题型等改变不太大,因为现有如直述观点题等,都有一定教学和应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