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上周增3个案 2人住深水埗 居东涌44岁男子并发肺炎死亡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10日)表示,过去一星期(3日至9日)共录得3宗新增类鼻疽个案,其中两宗个案的一男一女病人居住深水埗区,分别81岁及73岁,男患者确诊肺炎,女患者则有败血症;两人现时情况稳定。另一宗的44岁男患者居于东涌区,临床诊断为肺炎及败血症,出现病征后两日因肺炎去世。3名患者均有长期病患。
中心呼吁市民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以预防类鼻疽,并特别提醒高风险群组,包括长者及长期病患者,在台风或暴雨后应避免接触土壤或泥水,减低感染风险。
两名患者也住在深水埗 分别76岁及68岁
首宗个案涉及一名居于深水埗的81岁男子。他自9月23日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咳嗽及气促,9月25日到明爱医院急症室求诊,需留院治理。他的临床诊断为肺炎。病人现时情况稳定。
第二宗个案涉及一名73岁女子,亦居于深水埗。她自10月3日出现发烧、发冷及全身乏力,同日到明爱医院急症室求诊,需留院治理。她的临床诊断为败血症。病人现时情况稳定。
第三宗个案涉及一名44岁男子,居于东涌。他9月29日出现神志不清,翌日(9月30日)病情恶化及呼吸困难,被送往威尔斯亲王医院急症室并留院治理,他的临床诊断为肺炎及败血症。病人于10月1日因肺炎去世。
三宗个案的临床样本经化验证实对类鼻疽伯克氏菌呈阳性反应。中心正调查个案的感染源头,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述个案属散发个案,没有资料显示这三宗个案与本港早前录得的其他确诊个案有流行病学关连。
类鼻疽伯克氏菌台风后有可能曝露于地面
中心指,截至10月9日,本港今年录得16宗类鼻疽个案。2024年共录得23宗类鼻疽个案。,引起类鼻疽的病菌一般不会人传人或经动物传人,但可存活于本地环境。类鼻疽在香港属风土病,本港每年亦有录得类鼻疽个案。
根据文献,类鼻疽个案于台风或暴雨后较常出现。台风或暴雨后,土壤和泥水中的类鼻疽伯克氏菌有机会曝露于地面,并随着强风或暴雨令病菌更容易散播,从而令类鼻疽个案有机会增加。
中心又指,台风和暴雨期间市民应尽量留在室内,避免前往可能出现水浸的地区,亦不应涉水或接触泥水和泥土。同时,高风险人士应避免使用雨水渠道附近的道路,以免接触可能由污水产生的气溶胶。
市民亦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感染:
• 避免接触受污染的土壤
• 进行有机会接触土壤或泥水的活动时,穿着适当的防护衣物,例如佩戴手套,并穿上水靴,高风险人士可考虑额外佩戴外科口罩
• 接触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后进行清洗或淋浴
• 尽快清洁伤口,并以防水敷料覆盖
• 接触土壤和进行园艺活动后,用肥皂和水洗手
• 注意食物卫生,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水
• 外游人士可透过户外水上活动受到感染。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减低受感染的风险。
中心呼吁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现病征,应尽快求医,以接受适切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就更多有关类鼻疽的资料,市民可参阅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