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受访学生感焦虑 指数创5年新高 有中二生恐慌症发作两度入院
香港青年协会辅导服务今日(14日)公布“2025中学生开学适应调查”结果。逾5,500名受访学生的焦虑指数平均为25.4分,创5年新高,当中占逾八成受访学生曾出现“比平常容易紧张和著急”的焦虑征状,惟超过65.4%未曾向不同人士或机构求助,他们的焦虑原因主要以学业为主。
青协辅导服务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间,共处理逾2.5万宗与情绪相关的热线求助个案,较去年近1.9万宗显著上升,有中二学生更曾多次在校内恐慌症发作,其中两次要入院治疗。青协呼吁若学生出现生理症状如心悸、头痛、失眠,持续一个月或以上,建议向学校社工寻求专业协助。
青协辅导服务在今年9月期间,以抽样线上问卷形式访问5,551名中一至中六学生,了解他们的开学适应状况。调查涵盖学生的自评压力、焦虑指数及适应状况。数据显示受访学生的压力指数平均为5.9分,略低与去年6.1分,占42.6%在新学年的压力指数属偏高水平,自评达7至10分。
焦虑指数愈高年级愈高 中六最高27.8分
惟有27.8%受访学生有轻度至严重程度的焦虑,焦虑指数平均为25.4分,创5年新高,主因是学生出现轻度焦虑症状的人数增加。另外焦虑指数亦随年级递增,由中一的23.6分升至中六的27.8分。青协强调是次量表为学生自评结果,而非焦虑症的临床评测工具,惟情况值得关注。
83.4%受访学生曾出现“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焦虑征状
根据焦虑自评量表结果,受访学生最常出现以下焦虑征状,有83.4%受访学生曾出现“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的焦虑征状;56.5%表示偶尔有此感受;26.9%表示经常或总是如此。其次是73%受访学者曾出现“容易心里烦乱或惊恐”;66.9%曾“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在2020年及2022年的调查,上述3项征状均被列为首3位。但值得关注是,受访学生对“开口向人求助”的意愿普遍偏低,高达59.5%仅偶尔或从不求助,超过65.4%未曾向不同人士或机构求助。
最感担忧的事项全部与学业表现有关
受访学生最感担忧的事项中,排名前3位依次为成绩退步,占43.0%;学习动力低占36.7%;功课/考测繁重占34.8%。全部都与学业表现密切相关,并已连续5年被学生列为最担忧的三大问题。
至于受访学生的开学适应状况,94%能够总是或经常按时出席课堂,87.9%能够准时完成和提交功课及;81.3%能够在上课时保持专注,反映大部份在开学阶段能够适应学校的要求。
青协平台近一年共处理约2.6万宗求助个案
青协辅导服务的“同倾.同行”平台在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间,共处理25,842宗与情绪相关的热线求助个案,较去年18,920宗显著上升,与校园相关的求助个案有11,509宗,其中5,510宗来自中学生。网上求助个案方面,青协则接触过2,086宗个案,当中以学业压力、朋辈关系及精神健康为最主要范畴。
有中二学生自小六学期末开始出现气促、颤抖及心跳加速等,他对测考感到焦虑,多次在学校恐慌症发作,中二学期初更曾两度入院治疗,令学习进度受阻。他现时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及药物治疗等,情况转催稳定,但仍担心恐慌症状再次发作,对温习及应试失去信心与动力。
若焦虑症状持续一个月或以上应向社工求助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陈英杰表示,由暑假的轻松生活,回到校园的规律生活,部分学生适应过程出现焦虑状态如紧张、烦乱、疲倦等症状。学生需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态,如运用情绪日志纪录征状。
若然焦虑症状越见频繁,甚至出生理症状如心悸、头痛、失眠,持续一个月或以上,建议向学校社工寻求专业协助,进行专业评估,也可透过情绪热线或网上辅导进行匿名求助,以减低求助顾虑。
吁校方宜主动了解学生的精神健康需要
陈英杰提到,调查发现逾半受访学生不倾向“开口向人求助”,如学生面对情绪健康问题,将更难被发现,因而延误介入时机,建议校方宜主动了解学生的精神健康需要,进行学生精神健康筛查,提供个别情绪辅导、学习调适及支援。
陈英杰建议家长关心子女校园适应情况时,避免聚焦讨论成绩话题,可以多了解子女的情绪及人际关系。家长亦适宜每周期安排亲子放松活动,加强亲子联系,可提升身心健康。如发现子女持续出现上述焦虑征状,需适时寻求专业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