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与中大渊源深厚 前校长曾邀来港讲学 助全家重聚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因病于今日(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受无数华人科学家景仰的物理学泰斗,在1964年便与香港的学府结下不解之缘,当年应中大邀请出席讲学,在时任校长李卓敏安排下,其内地的全家人来到香港,并在演说之后重聚。在1986年,中大亦为他首创大学讲席“博文讲座教授”,他亦将多年的文章、信札、手稿和著作,以及包括诺贝尔奖章的多个奖章赠予中大。
1964年应邀出席中大讲学 与内地全家人重聚
杨振宁以35岁之龄,成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他与中文大学也甚有渊源。在美国发展的他,于1964年应中大邀请,举行一场关于粒子物理前沿的公开演讲,介绍“宇称不守恒”的概念与发现。中大曾形容,当时座无虚席,轰动一时。
这场讲座原来背后另有故事,由于1960年代的中美关系恶劣,适逢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限制华人博士回国。他与父母曾在日内瓦见面,但和弟妹已阔别近20年。中大创校校长李卓敏得悉,杨振宁希望在香港与在内地的全家人见面,便以邀请他来港讲学为名,令他能够与父母、弟妹在香港团聚。
1986年中大为他首创大学讲席“博文讲座教授”
自该年起,杨振宁多次来港给公众和学生做演讲,主题涵盖学术、科普等,对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他的演讲几乎是“唯一的大师级演讲”。中大于1983年聘任他为荣誉教授,再于1986年聘任他为“博文讲座教授”。该职衔是中大特别为他首创的大学讲席,名称来源于中大的校训“博文约礼”。
不愿对英国人校监行礼 港回归后才接受中大颁授荣誉博士
1997年,杨振宁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事实上,中大早希望向他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不过当时香港仍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在大学的学位颁授仪式遵循英国传统,即接受学位的学者要在校监,即当时由英国人担任的香港总督,面前鞠躬,然后校监手持小木条在接受者头上敲一下。他不愿意对英国人行这个礼,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他才愿意接受该荣衔。
出任中大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大两度设杨振宁基金
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经济严重下滑,大学教学及科研工作受影响,为吸引人才,中大物理系于2004年成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而他亦在该段困难时期出任所长,支持物理系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发展。
1992年,为庆祝他的七十岁寿辰,中大物理系设立了“杨震宁基金”,旨在邀请和支持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到中大访问、演讲和开展研究合作,以及设立奖学金来表彰物理系研究表现及学术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至2002年其八十岁寿辰,物理系又设立“杨振宁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当时刚成立的光学研究中心的科研活动,另外再为物理系设立一个奖学金,奖励优秀的本科生。
2023年获港大颁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与历代校长很熟悉
另外,香港大学2023年亦向杨振宁教授颁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以表扬其在学术界及全球的重大贡献。
杨震寜当时感谢港大给他荣誉学位,让他成为港大的校友之一,提到港大过去几十年来造就非常多人才,对香港、中国、亚洲以至世界都有很大的贡献,而现今中国进入新时代,可以预料到香港将继续照过去传统造出更多人才。
他又提到与港大有深厚关系,曾经在港大的书院做事,又跟历代的校长都很熟悉,尤其是徐立之校长在美国的时候已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