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抑郁症人士自杀风险高10倍 及早治疗死亡风险减至少两成

撰文: 洪戬昊
出版:更新:

近年社会关注精神健康问题,据港大医学院一项全球性综合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非抑郁症人士高出一倍,自杀风险更接近10倍,但若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存活率可大幅改善。团队举例,患者如服用抗抑郁药,整体死亡风险下降约20%;部份接受神经调控相关治疗(脑电荡疗法)的人士,更可降低近30%。

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指,抑郁症人士的死亡风险较一般人高出一倍。(洪戬昊摄)

抑郁症人士死亡风险较一般高一倍、自杀率近10倍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领导的研究,综合分析268项队列研究,涵盖逾1,000万名抑郁症人士及近28亿名对照者,是迄今最大规模的同类研究。研究结果已于国际医学期刊《世界精神医学》发表。

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比非抑郁人士的整体死亡风险显著上升,而自杀风险更接近10倍。此外,抑郁人士因心脏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癌症等身体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也显著上升。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系主任兼临床教授张颕宗。(洪戬昊摄)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系主任兼临床教授张颕宗指,抑郁症与多种自然死亡原因存在关联,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普遍原因,例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缺乏运动、不良饮食,和对自身健康管理不足,以及未能坚持治疗等。

港大精神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第一作者陈冠南亦指,研究发现抑郁人士对比非抑郁人士患上不同疾病的风险也是高一至两倍,估计是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各方面的身体状况相对欠佳。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第一作者陈冠南。(洪戬昊摄)

确诊后首180天死亡率最高 早期介入十分关键

研究团队指,抑郁症确诊后的5年内,患者的死亡风险有显著波动。其中,首180天内的死亡风险最高,约为非抑郁症人士的11倍,显示早期介入至为关键。

在抑郁症亚型方面,带有思觉失调症状抑郁人士的死亡风险,较无思觉失调症状患者高出61%;难治型抑郁人士的死亡风险亦高出27%。

此外,年龄与性别亦对死亡风险有影响,例如,25岁以下抑郁女性患者的整体死亡风险约为非抑郁人士的6倍;而25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士的自杀风险,分别为10倍及13倍。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洪戬昊摄)

治疗降死亡风险 团队:应健康化及正常化精神治疗

研究同时指出,抑郁人士若能及早接受有效治疗,可显著降低其死亡风险。以抗抑郁药为例,整体死亡风险下降约20%;部份接受神经调控相关治疗(脑电荡疗法)的人士,亦会降低死亡风险近30%。对于患有身体疾病的抑郁人士,抗抑郁药物的效果更为显著,死亡风险下降30%。

上月《施政报告》提出,中学“三层应急机制”恒常化,并会扩展在小四至小六推行。港大精神医学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指,不少抑郁症患者不愿意向医护求助,例如父母介意子女向精神科求医,而“三层应急机制”令医护成为第三层防线,提供更多接受治疗的机会。长远而言,她认为公众教育十分重要,及早接受精神治疗,属健康及正常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