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妇回港求医亡死因 专家指院方未留意症状 若沟通好可免延误
七旬妇内地旅游时不适,内地求医被诊断为心脏主动脉剥离,妇人即日回港求医,妇人的女儿称曾想出示内地医院的扫描片,但职员未有收,她们后来向医护指其母爆血管,院方初步却诊断是心肌梗塞,惟妇人晚上恶化不治。死因庭今(19日)传召专家证人证人作供,他指妇人有脚瘫痪等非心肌梗塞症状,惟当时未被察觉,若家属与医护能有洽当沟通,或可避免延误。他又认为,登记职员亦是团队的一员,他们亦需知道应如何处理资讯。
女死者陈莺莺(终年71岁,下称:陈)于2023年12月18日晚上在北区医院去世。医管局作为有利害关系方列席。
陈的女儿向医生指其母爆血管
玛丽医院荣誉顾问梁令邦医生,以专家证人身份作供。他引述陈的女儿的口供时称,陈的女儿曾向北区医院登记处职员指其母“爆血管”,欲提供内地医院的电脑扫描片段,惟职员拒收。梁指登记处职员非医护,急症室报告未能得知医生是否知有该些片段。其后陈女儿向医生指其母“爆血管”,急症室报告指初步怀疑陈心肌梗塞。
主动脉剥离获合适治疗存活率有八成
梁指心肌梗塞系塞血管,并非爆血管,不清楚为何会出现此差异。主动脉剥离难以靠表征诊断,痛楚多被形容为撕裂,需靠造影检查。他又指出,主动脉剥离的死亡率高达四成,但病人接受合适治疗的话,存活率有八成。
陈10分钟能见医生并无延误
梁续指陈当时被分为第三级紧急,10分钟内已见医生,并无延误。主诊医生询问病历、征状及检查后,诊断的方向亦合适。陈的征状虽然可能是主动脉剥离,但不能确定,医生可能会诊断为急性冠心病、中风或腹膜炎。
两边手血压有差异似血管疾病
梁续称,陈当时两边手的血压相差11个单位,算是相当大的差距,就算不是主动脉剥离,亦应向血管相关疾病考虑,安排血管描素等的检查,惟医生当时除打点滴外,便无做其他处理。
脚无力非心肌梗塞症状
此外,陈的脚部瘫痪,很大机会是主动脉剥离,因为心肌梗塞虽然同样会胸口痛,但不会脚无力,这并非心肌梗塞的症状。如果急症室有看东莞医院的报告,或可及早警觉主动脉有问题。若家属与医疗团队有交代清楚,或可避免延误,医护亦有责任问清楚情况。
登记职员亦属团队一员
梁建议,医院的登记职员虽然不属医护人员,但仍是团队的一部分,建议不可以轻视任何资讯,亦应与分流站的护士交代,建议要让非医护的行政人员知道应如何处理资讯。
家属希望医护重视人命
家属方陈词指,内地医院没有母亲的病历,亦不知道其背景,但可得知其况状严重。她们重视母亲的生命,必然会把所有资讯交出,可惜被驳回,希望医护重视人命。
医管局指医生从无拒绝看报告
医管局方陈词指,医生从未有拒绝看报告,亦想了解更多的诊断,惟家属仅告知医生事主血管爆裂,医生晚上才得知其情况为撕裂,记录亦未提及家属有提及内地诊断及影片等的情况。
案件编号:CCDI-35/2024(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