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的数码化挑战:为何应该选择更AI驱动的办公平台|苏仲成
人工智能在近年的发展令各行各业都跃跃欲试,但对于香港和亚洲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AI应用往往仍停留在遥远的概念。原因不难理解:大部分公司员工不足五十人,没有专职IT人员,也难以承担高昂的系统部署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要一步到位引入AI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真正务实的做法,是先完成流程的数码化与自动化。这不单是减少纸张和口头传达,而是让日常业务成为可以被追踪、分析和优化的数据流。只有当这个基础打好,AI才有机会发挥价值。
文:Michael C.S. So(AiX Society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学会-创会会长)
传统方式的局限
不少中小企仍然依赖WhatsApp群组交代工作,或是透过口头指令处理任务。报销需要纸本表格逐级签批,采购文件必须人手送签。这种方式虽然看似灵活,但实际上效率低、错误率高,且缺乏数据沉淀。当老板问:“上个月有多少客户查询最终转化为订单?”公司往往需要人手翻查一大堆零散纪录才能勉强回答。
这正是数码化平台的重要性:它能把日常流程搬上云端,并形成结构化数据,让管理层即时掌握业务脉络。
现代OA平台的共通功能
近年在亚洲市场流行的办公自动化平台,虽然名字各有不同,但大致拥有几个核心功能:
即时通讯与协作
所有员工都能在同一平台进行即时对话、群组讨论,并结合文件、日历和会议。讯息不再散落在不同应用程式,亦可追踪已读状态,确保重要通知不被忽视。
流程自动化与审批
报销、采购、合同审批等流程可以数码化。申请一旦提交,系统自动流转至相关主管,并记录处理时间。这种自动化能显著缩短流程周期,避免“文件滞留”。
任务与项目管理
平台通常提供看板或任务卡功能,能把口头交代转化为可追踪的任务,并分配责任人与截止时间。员工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待办,避免“谁负责什么”的混乱。
文件与知识管理
合同、报表、设计文件等都可以存放在云端,并支援多人同时编辑与批注。这不仅减少版本错乱,也为日后搜索和分析提供便利。
数据统计与报表
流程产生的数据会自动汇总成报表,例如销售数据、订单处理效率、员工任务完成率。管理层能透过仪表板即时查看营运状况,以数据而非直觉作决策。
这些功能听起来或许普通,但对于中小企来说,它们是从“纸与口”走向“数据驱动”的关键。
AI的加入:平台的分水岭
近一两年,办公平台的竞争已经进入新阶段:不只是比拼谁的通讯体验更流畅,而是谁能更快、更深入地把AI功能融入日常工作。
新一代平台的AI能力,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智能助理:用户以自然语言下指令,AI便能跨应用执行任务,例如安排会议、整理文件、发送通知。
智能搜索:不再依靠关键字,而是能理解语意,直接回答“公司差旅标准是什么?”并提供来源,而非只列出一堆档案。
智能表格:用户输入“请生成本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柱状图”,系统就会自动统计并制作图表,无需熟悉公式。
会议摘要:AI能即时转写会议语音,并自动提炼重点与待办事项,节省繁琐的整理时间。
流程优化建议:系统根据历史数据,主动建议最佳的审批路径或表单设计,让企业逐步建立更高效的工作流程。
这些功能不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直接决定了平台能否帮助中小企迈向智慧营运。
实际应用场景
以一家零售企业为例:
客户查询透过平台记录下来,系统自动建立客户档案,后续销售人员能追踪进展。
采购订单在平台内建立,若库存不足,系统会自动推送通知,并生成补货任务。
员工在群组内的对话能一键转化为任务卡,进度实时可见。
管理层打开仪表板,就能看到订单完成率、补货效率与销售转化率。
这些数据最终沉淀为企业资产。当AI进一步导入时,它能在此基础上提供预测和建议:例如分析客户流失风险、预测缺货时间,甚至自动生成销售策略。
为何要选择AI驱动更强的平台
对中小企而言,资源有限,选择正确的平台至关重要。传统的OA平台能解决基本协作与流程问题,但若缺乏AI驱动,企业很快会遇到“升级瓶颈”——流程虽然上了云,但依然需要大量人工操作,无法真正释放AI的潜力。
相反,那些已经在AI层面有深入布局的平台,能让企业在日常使用的同时,自然地享受AI带来的效率提升,而不需要额外投资或转换。对中小企来说,这意味著可以“一步到位”:先用它完成数码化,然后逐步走向智慧营运。
香港和亚洲的中小企,若要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第一步必须是流程数码化。但在选择平台时,不能只看眼前的通讯与协作便利,更要考虑长远的AI能力。因为真正能帮助企业持续增长的,不只是把纸张换成电子档,而是能把数据变成决策依据,把任务转化为自动化,把会议记录转化为可行行动。
因此,企业应该优先选择那些AI驱动功能更强的平台。这不仅能解决当前的营运痛点,更能为未来的智慧营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