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八大院校AI新局:科研、应用与人才的全面战略|苏仲成
2023 至 2025 年,我在岭南大学担任客席助理教授,教授企业创新与社会企业相关课程。最近亦受邀在一个硕士课程上进行AI主题演讲,谈及我个人的学习历程与职业成长。正因如此,我开始系统梳理香港八大院校在AI方面的最新教学与研究动向。与其说是一份传统“调研”,不如视之为一个面向决策者与公众的“观察与总结”——希望回答两个实际问题:香港学界这几年在AI上做了甚么?而这些努力,如何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与人才红利?
文:Michael C.S. So(AiX Society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学会-创会会长)
香港大学:医疗与跨界的旗舰地位
港大于2024年成立“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把AI与数据科学上升至学校级战略。最引人注目的,是医学院团队研发的智慧听诊器 Vitogram——把手机变成医疗级心音分析仪,准确率高、临床应用清晰,并夺得国际发明奖项。这类“由科研直达临床”的范式,正是香港AI转化的示范。
在应用层面,港大涉猎保险科技(风险定价与反诈)、建筑机电(能效优化)、数码取证(与执法部门合作)等,显示其跨界协作能力。教学上,港大推出面向全校的AI素养课程,以及专业型AI硕士,试图把“AI识读”变成基础能力,再以“专精课程”承接产学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医疗机械人与图神经网络的突破
中大强调跨学科协作,在医疗机械人与图神经网络(GNN)上有国际级成果:手术机械人研究获国际顶会奖项,GNN研究在数据矿业界顶会摘下最佳论文。这些不是“概念展示”,而是能落地的核心算法与系统工程。
教学方面,中大早于2019年开办本港首个AI本科专业,近年再扩展至多个硕博课程,涵盖医疗、金融、IoT、机器人等方向;资助额度与国际联盟项目规模可观。这种“研究—课程—产学”闭环,使中大在高阶AI人才培育上具先发优势。
香港科技大学:生成式AI与本地化基础模型
科大聚焦生成式AI与多模态基础模型的本地化研发,牵头成立研发中心,集结本地与海外名校,针对法律、医疗、创意产业等垂直场景打造基础能力。关键在于:香港能否掌握“自己的底层模型与数据治理”,而非单靠外部API。
在人才路线上,科大一方面保持理工与计算的硬核训练;另一方面开办“生成式AI商业应用”等在职教育,让企业管理层快速把模型能力嵌入流程(如知识管理、客服自动化、研发辅助),以“用得起、用得好”作衡量标准。
香港城市大学:新兴研究院与可信AI
城大新设AI科研平台,主打智慧城市、教育科技与可信AI(包括安全、伦理、可解释)。可信AI不是加分项,而是“进场门票”:金融、公共服务、医疗与法规密集型行业,都需要可审计、可追溯、可控风险的系统。
教学端,城大推出涵盖自动驾驶、生成式AI与可信AI的硕士课程,对接产业“立刻可用”的人才缺口。科研成果上,城大在知识图谱与文本挖掘方面具体应用(如专利和文献分析平台),形成从学术到产业的桥梁。
香港理工大学:实务导向的智慧城市与教育创新
理大把AI纳入本科必修,强调“场景原生”(scenario-native):以建筑安全监控为例,透过视觉辨识与行为分析,对工地进行即时风险预警,既节省成本亦提升安全合规。
在教育创新上,理大投资沉浸式教学(如HiVE),用AI驱动模拟与评估,培养“在真实任务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层面提供AI及大数据等专业学位,对象涵盖工程、商业与设计背景的跨域学生。
香港浸会大学:媒体、内容与数据的交叉
浸大的定位并非“高墙内的硬核模型研究”,而是媒体与数据的交叉创新:AI生成内容、新闻自动化、受众分析与品牌传播科学。面对内容经济、短视频与多平台分发,AI在策划、制作、审校到投放优化的全链条价值凸显。
浸大相关硕士课程将传播专业与AI工程“两头接地”,培养既懂叙事又懂算法的复合型人才——对文化与创意产业而言,这是香港可突围的利基。
岭南大学:人文社科视角下的“AI×商业”
岭大近年强化数据与AI教育,推出人工智能研究博士(DAIS)与多个商业智能、数据分析模组。其价值在于以人文社科视角,处理AI导入中的治理与变革:如何以资料伦理与流程设计,让AI真正提升效率而非增加组织摩擦?
在金融、营销与供应链的应用研究上,岭大更重视“策略与行为”层面的洞察,能为中小企提供可落地的导入路线图。这与研究型院校的“技术驱动”互补。
香港教育大学:成规模的AI教育专才供给
教大把AI视为教育变革工具:自适应学习、形成性评估、自动回馈与教学设计辅助。其本科“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课程填补了香港AI EdTech专才缺口,对K-12与成人教育的数码转型具有关键意义。
在产品化路线上,教大重视与学校的实证合作(pilots),把研究做成可复制的教案与工具包,让AI真正进入课室与教师工作流。
横向观察:香港AI高教的“三层推进模型”
第一层:基础能力与科研高地——以港大、中大、科大、城大为主,负责核心算法、医疗机械人、可信AI、基础模型等“硬核”方向,产出国际发表与平台级技术。
第二层:场景牵引与行业转化——理大、城大、港大等在建造、智慧城市、金融风险、法证、保险与医疗等场景上形成示范,与政府、监管与龙头企业共创,缩短“从论文到营收”的距离。
第三层:人才与素养的普及化——港大把AI素养纳入通识,教大、浸大、岭大在教育、媒体与商业管理上扩散AI能力,建立广义的“AI识读”与跨域合作者群体。
产学合作与创业孵化:从“专案”到“生态”
近三至五年,八大院校的共同趋势是由“单点专案”走向“平台生态”:
资金与政策:政府创科基金、InnoHK平台、医疗与城市管理的公私合营专案,使大型跨校、跨境合作成为日常。
企业共创:金融、保险、建造、医疗与文创企业,以“资料可用+合规可审+场景可扩”为导向,与院校共同定义问题与验证方案。
转化机制:知识转移处、创业加速器与校友基金形成闭环,支持从原型到量产;同时,越来越多教研人员具备“双语”能力(学术语言与商业语言)。
要点很务实:算力与数据治理是香港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若能在隐私计算、联邦学习、数据交换标准与监管技术(RegTech)上建立本地优势,香港的AI应用将更具全球可扩性。
给决策者与企业的三点建议
1. 抓住“可信AI”与合规红利:以金融、医疗、公共服务为牵引,投资可审计、可追溯、可验证的模型与流程,这是香港的制度型比较优势。
2. 以“双轮”驱动人才:上游强化基础模型与系统工程;下游大规模普及AI素养与产品思维,让“业务×技术”对话常态化。
3. 建立“资料—算力—场景”三角稳态:以跨校资源共享与大湾区供应链补位,形成高性价比算力池与合规资料供给,推动AI在多行业“连环扩张”。
从医疗机械人到智慧教育,从生成式基础模型到内容产业的全链条升级,香港八大院校在AI生态中已形成互补分工。这不是一场单点爆发,而是一个结构性、长周期的能力建设:科研要持续突破,应用要直面刚需,人才要向下扎根、向上拔高。
站在2025年的分水岭上,若我们把“可信、可用、可扩”作为AI治理与产业化的共同语言,再把院校—企业—政府—社群连成一张网,香港完全有条件在未来五年,成为亚洲最具含金量的AI试验场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