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性的拉锯战:AI时代,领导者如何修复职场信任?|苏仲成

撰文: MetaHero
出版:更新:

在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职场的今天,我们正面临著自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的工作模式与组织变革。从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兴起到AI Agent的概念逐渐成熟,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企业运作的方式。效率,已不再是企业追求的稀缺资源,而是像水电一样,成为了“标准配备”。然而,当机器可以做得更快更准时,领导者真正的价值何在?这场以效率为名的数位革命,如何影响了企业与员工之间那层无形的“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与最核心的“信任感”?

文:Michael C.S. So | AiX Society

我在推动团队伙伴使用像钉钉(DingTalk), Teams 这类 AI 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这场变革的核心挑战:这场转型,技术只占一小部分,更大部分是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

效率的标准化与信任的动摇

过去,我们将“心理契约”分为两种:基于薪资与工时的“交易型契约”,以及带有社会情感连结、注重长期合作与信赖的“关系型契约”。研究显示,在AI未介入前,关系型契约能显著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和对公司的信任。

但随著 AI 技术的引入,这种正面的影响却明显下降。AI 不仅改变了任务的执行方式,还可能引发一种新型的关系变异——“异化型合约”(Alienational Contract)。当工作被 AI 技术全面管理,人际交流大量削减,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变得浮光掠影,员工可能会因此感到疏离、不安,进而导致生产力下降。

员工的担忧是真实且多维度的。首先是工作不安感,特别是对较低技术性的工作而言,AI 造成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其次是信任关系弱化,当 AI 技术成为主要操控力量,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关系会大打折扣。我们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个巨大的信任缺口:有 58% 的员工担心工作保障(工作岗位被替代),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管(29%)意识到员工有此担忧。此外,60% 的员工担心 AI 可能会增加工作压力和疲惫感,但仅 37% 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此问题。

这种普遍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使得 AI 导入工作流程时,即使技术本身再优秀,也可能因为*“变革管理不当”而失败*。麦肯锡(McKinsey)的研究指出,企业扩大 AI 应用规模的最大障碍,并非员工准备不足,而是领导者在推动转型时的步调过于缓慢,且低估了员工对 AI 的认知与渴望。事实上,大多数员工(95%)认为在工作中应用生成式 AI 将大有裨益。

领导力的重塑:效率靠机器,人味靠你

在 AI 时代,效率已是基本盘。领导者的核心使命,因此从“完成任务”转变为“凝聚人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连结、理解与支持。前台湾微软首席营运长陈慧蓉(Flora)老师提出,领导者必须从“无所不知”(Know-it-all)的心态转向“无所不学”(Learn-it-all)的心态。领导力的价值,就在于能否提供更贴近人心的情感驱动。

这要求领导者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控制者转变为赋能者与教练。当 AI 能处理流程和数据时,领导者应当运用“教练式领导”(Coaching Leadership)的核心技能:提出对的问题,而非给出标准答案。这种转变有助于团队成员探索更多可能性,并更愿意分享创新想法。

为了在 AI 介入下保持员工的体验和投入,企业必须采取具备“人味”的领导行为:

1.⁠ ⁠刻意创造无 KPI 的时刻: 不要让所有交流都围绕绩效和数字。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而心理安全是高效能团队的核心基石。

2.⁠ ⁠让 AI 帮你省事,把时间还给人: 将例行行政任务交给 AI,释出时间专注于指导和连结与成员间的关系。麦肯锡估计,生成式 AI 最多可自动化 30% 的工作时数。领导者应利用省下的时间与员工进行深度对话。

3.⁠ ⁠持续开放沟通和培训: 使员工了解 AI 如何辅助工作,清楚未来发展。这不仅是技术培训,也是为了确保员工在 AI 导入过程中保持心理上的理想状态(Net Better Off),因为处于理想状态的员工更愿意接受 AI 技术。

我的变革之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协作”

我亲身经历了推动合作伙伴采用 AI OA 系统的巨大挑战。这是一个典型的组织变革案例,完美地体现了从追求效率到重建信任的过程。

最初,我们的重点完全放在效率上。AI 系统承诺自动化重复任务,例如报告生成、数据分析、以及跨部门的日程协调。我们期望伙伴们能像机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作。然而,正如变革管理模型中的“解冻”阶段(Unfreeze)所描述,当旧流程被挑战,伙伴们很快进入了“抗拒”阶段。

抵抗的初期阶段:异化型合约的幽灵

抵抗首先体现在对系统的不信任和低采用率。我发现,有些资深合作伙伴虽然表面上使用新系统,但私下里仍使用传统邮件或旧式表格,这就是“低采用率”和“隐性抵抗”。他们不只是抗拒技术本身,而是害怕 AI 会取代他们累积多年的经验和判断力。

这种焦虑导致了“异化型合约”现象的出现。有伙伴问:“既然 AI 写的报告比我快,那我的价值是什么?”他们感到被边缘化,认为公司只在乎 AI 带来的绩效,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贡献。在 Bridges 过渡模型中,他们正处于“结局”(Ending)阶段,经历著对旧工作方式的“失落感”。

如果我当时像来源中那位 Maggie 总监一样,只关注数据缺漏,并用 AI 十分钟产生的完美报告去当众指责他们,结果很可能就是失去一位核心伙伴。

转型的关键:从效率压力转向人味

意识到问题核心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沟通与情感支持后,我们调整了策略,进入了变革的“转变”(Change)或“中立地带”(Neutral Zone)阶段。我们开始实施变革管理中的关键策略。

1.⁠ ⁠透明化沟通与教练式提问: 我们没有直接要求“你必须使用 AI”,而是坦诚地沟通 AI 整合的原因和益处。我们效仿“教练式领导”的原则,举行了非正式会议,刻意避开 KPI。我开始提问:“你觉得 AI 在哪个环节最让你感到压力?”“你理想中专案成功的样貌是什么?”。这些提问让伙伴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思考引导者”,参与到流程的重塑中。

2.⁠ ⁠全民教育与技能提升: 尽管 94% 的员工表示他们对学习新技能做好了准备,但我们仍需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我们采用了“全民 AI 教育”的理念,将培训分为三个层次:从掌握提示词设计(使用者),到流程整合与资安管理(部署者),再到理解 AI 伦理(设计者)。透过定制化的视讯训练模组,让他们了解 AI 如何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取代者。

成果巩固:重新冻结与赋能

当伙伴们开始意识到 AI OA 系统可以自动完成 30% 的行政时间(如自动生成会议纪要、预测报告数据),他们被赋予了更多时间去专注于高价值的“人性化”工作——例如,与客户进行深度策略讨论、创意发想,以及进行复杂的决策判断,这些都是 AI 无法取代的创意、同理心和情感智能。

最终,我们达到了 Bridges 模型中的“新开始”,AI 系统真正地被整合到了组织文化中。AI 提升了我们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提升可超过 30%),但更重要的是,透过以人为本的变革管理,我们避免了“异化型合约”的扩散,并强化了“关系型契约”下的信任感。正如 Accenture 的研究所示,当员工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达到理想状态),他们会更积极地接纳 AI,并将最好的自己投入组织。

无法被取代的价值

AI 时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领导者能否放慢脚步看见人。这场转型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同理心和谦逊的态度,以身作则,并为员工创造条件达到理想状态。我们必须将 AI 视为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品。

效率已经成为机器擅长的事,但“人味”才是领导者真正无法被取代的价值。透过透明沟通、教练式赋能,并让员工参与到变革的设计中,企业不仅能释放 AI 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能实现“个人提升”与“企业重塑”的三重机遇。在这个 AI 与人类共舞的时代,领导力的核心使命是让效率与人味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