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与智慧财产权:AI创新的双引擎 —— 华为论坛观察|苏仲成

撰文: MetaHero
出版:更新:

在人工智慧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算力基建、智慧财产权保护与开源共用正成为创新领域的焦点议题。近日,笔者以香港浸会大学专利顾问委员会成员的身份,见证于北京举行的华为2025年创新和智慧财产权论坛,亲身感受这场以“开放驱动创新”为主题的思想碰撞。论坛上,华为发布了第六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涵盖计算、作业系统、存储等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领域。其中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名列首位的“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一套超级算力系统,被誉为人工智慧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本文将结合论坛见闻和笔者实务经验,观察该超级算力在AI时代的基建角色,探讨“开源共用”与“智慧财产权保护”对创新的双重意义,并反思香港在创新基建、产学研转化、专利文化等方面的瓶颈与出路。

文:Michael C.S. So | AiX Society

超级算力集群:AI时代的基建底座

这款被华为评为年度十大发明之首的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实质上是由众多AI处理器组成的单一逻辑超级电脑。随著AI模型规模指数级增长,训练这些模型所需的算力和资料输送量呈爆炸式上升。传统的伺服器堆叠模式面对超大型AI任务时,往往出现“ 集群越大、有效算力利用率反而越低,训练中断越频繁”的窘境。华为针对此痛点创新出“超节点”系统架构,具备资源池化、线性扩展和高可靠性等特性:通过统一高速协定和共用记忆体编址,打通计算与存储单元的高频宽低时延互联,使有效算力可随节点规模近乎线性增长,同时大幅提升集群稳定性。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强调:“算力是——而且将继续是——AI的关键”。基于对这一点的共识,华为推出了新一代Atlas系列超节点产品,其中Atlas 950 SuperPoD即对应此次的Scale-up超级算力。该平台面向超大型AI训练任务,从基础器件、协定演算法到光电互联均实现了系统级创新。例如,它采用正交架构设计实现零线缆的电气互连,搭配全液冷散热与浮动盲插技术确保不渗漏,同时首创UB-Mesh递回直连拓扑,支持单板内、板间、机架间NPU全互联,以64卡为模组灵活扩展,最大可支援8192颗升腾AI处理器无收敛互联。换言之,上千颗AI芯片可汇聚成“一个大脑”协同运算,真正消除超大规模训练的瓶颈。

从实践看,超级算力已不仅是实验室概念,而成为产业AI生态的基础底座。华为透露,截至目前其上一代Atlas 900系列超节点系统已累计部署超过300套,服务于互联网、金融、电信、电力、制造等行业的20多家客户。在人工智慧时代,类似Atlas 950这样的本地智算枢纽,相当于数字经济的高速公路与电力网络:为产业生态提供共用的算力资源,降低创新应用部署门槛,有力支撑从云服务到垂直行业落地的AI解决方案。尤其对中国而言,在先进芯片供给受限的背景下,华为选择利用现有制程自研超大规模计算平台,以系统工程突破弥补芯片性能不足,体现出以基建思维布局AI长远发展的战略定力。

“开放共用”与“智慧财产权”:双轨驱动创新的辩证

本届论坛传递出一个明确讯息:开源合作和智慧财产权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创新发展的双引擎,需同步推进、制度协调。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会上表示:“开放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华为的DNA。华为一直在践行‘开放’的理念,用开放驱动创新。同时,华为注重自有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智慧财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简言之,一方面积极参与开源与共用,另一方面严格保障智慧财产权,两条路并行不悖。华为近年来在专利研发和布局上不遗余力。2024年华为专利授权收入约6.3亿美元,同时其历年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是自身许可收入的三倍之多。根据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统计,华为2024年通过PCT公开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600件,自2014年以来连续位居全球首位。仅2024年一年,华为新公开专利就达3.7万件,创下历史新高。强大的专利库让华为在5G、Wi-Fi、视频编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授权生态: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27亿台5G设备、12亿台消费电子设备和32亿台多媒体设备获得华为专利授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8直接或间接获得华为的授权许可。

另一方面,华为在开源开放方面同样投入巨大资源。其副总裁、智慧财产权部部长樊志勇指出,华为透过“软体开源、硬体开放、专利申请、标准贡献与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推动技术开放。2024年华为向标准组织新提交技术提案超1万篇,发表学术论文逾1000篇;在开源社区方面,主导或参与了多个大型专案,例如OpenHarmony开源作业系统社区已有超过8100名共建者;openEuler开源OS发行版本累计装机量已突破1000万套;并将升腾AI基础软体栈全面开源,包括CANN计算架构和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并优先适配主流开源社区如PyTorch、vLLM等。

由此可见,“智慧财产权保护”保障了创新者的投入回报和商业动力,而“开源共用”则能汇聚众智加速技术成熟与应用扩散。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寻求制度性的平衡与协同。正如香港大学邓希炜教授所言,一个强健、开放且受国际信赖的专利体系是创新引擎运转不可或缺的条件。

全球范围内,“开源”与“封闭”的博弈亦在演变。NVIDIA以CUDA软体平台构建封闭生态,形成极高的市场壁垒与利润迴圈,但OpenAI从开源转向封闭的过程亦引发反思。当Meta等公司以Llama开源模型崛起,开源生态再次展现强劲生命力。这些案例共同说明:唯有平衡专利保护与开源合作,才能让科技创新在竞争与共荣中持续演进。

香港创新生态的瓶颈与建议

华为论坛的所见所闻,令笔者不禁联想到香港自身的创新发展处境。香港研发投入长期偏低,2023年本地研发开支仅占GDP的1.11%,远低于主要经济体。高校承担了过半研发开支,企业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许多教授为寻求资金而北上深圳,显示制度与环境限制了本地创科潜力。此外,香港长期“去工业化”导致制造业比重不足1%,缺乏硬科技产业链,创业成本高昂;专利文化尚未普及,中小企对智慧财产权理解有限。科研评估偏重论文而非商品化,技转诱因不足,令大量成果“躺在实验室”。

笔者认为香港应从以下方向破局:
1. 加大创新基建与研发投入,建立高性能算力中心或引入云端资源,为科研与创业提供基础设施;
2. 完善产学研转化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并建立专利池;
3. 培育专利服务与人才,推动智慧财产权融资,让专利成为企业资产;
4. 积极参与开源与国际合作,推动开放资料政策;
5. 深化大湾区融合,与深圳共建创新生态,实现产学研联动。

总之,香港若要在AI浪潮中重塑定位,需建立既开放又有序、既鼓励创新又保障权益的制度环境。开源与智慧财产权并非对立,而是AI时代创新的双引擎。唯有让两者协同运转,香港才能在全球科技竞赛中找回自身节奏,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智慧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