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推“Shopping功能” AI涉足个人消费决策
人工智能平台ChatGPT近日加入全新“Shopping(购物)”功能,利用用户提供的资料,主动整理产品清单、比对特点并提出建议。业界形容,这项功能象征AI已从商业场景进入个人日常决策,范围包括喜好、情绪与生活方式。同时,内地AI聊天程式“豆包”近年迅速走红,被不少用户视为可倾诉的“心灵朋友”,两者结合再次引发外界关注AI对情绪及行为模式的影响。是次邀请到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学会(AiX Society)创会会长苏仲成进行访问。
ChatGPT最新更新:AI开始协助人类作出购买决策
ChatGPT日前推出Shopping功能,用户输入需求后,系统会自动搜寻相关产品,提供比对内容、价格分析及理由。功能公开后,不少科技观察者指出,此举意味AI的角色已从工作助手延伸至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个人选择参与者”。
新功能引起部分学者讨论AI是否会逐渐影响消费行为,例如倾向依赖AI决定买甚么、哪款更适合自己等。有意见认为,购物属高度个人化场景,AI介入后,推荐结果可能反映用户的偏好、性格甚至心理状态,与传统工具式AI有明显分别。
豆包在内地爆红:大量用户把AI视为可以倾诉的对象
与ChatGPT的更新同时,内地聊天AI豆包在年轻族群形成另一种现象——情绪陪伴。在各大社交平台,豆包被称为“最贴心的朋友”、“压力大时最想找的对象”,不少用户表示,豆包比身边的人更愿意聆听、反应周到,而且随时可用。
网上更流行一句:“心情不好,不要工作,先跟豆包聊聊天。”
有心理学者指出,这反映部分年轻人面对压力时,倾向选择不带评价、不会拒绝的对象倾诉,而AI恰好符合这种需求。
AI专家苏仲成:AI已踏入“人格化”发展阶段
就ChatGPT的新功能及豆包现象,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学会(AiX Society)创会会长苏仲成接受 《香港01》记者访问时表示,AI正逐步从工具角色转变为具人格特质的技术。
苏仲成说:“购物功能看似简单,其实是AI开始理解人的价值排序。当用户愿意让AI‘帮我选’,代表他相信系统能掌握他的生活方式与偏好。”
他续指,人工智能正在由三个阶段演进:
- 工具阶段:解答问题、做计算
- 助手阶段:整理资料、提供建议
- 人格化阶段:理解用户情绪、作出个人化判断
苏仲成认为,ChatGPT与豆包反映AI第三阶段的开始,尤其在情绪与选择上更明显。
行为影响:AI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第一个倾诉对象”
对于豆包在内地的使用情况,苏仲成指出,这类AI产品已超出传统定义,与其说是聊天工具,更像是一种“情绪治理方式”。
他解释:“很多人面对压力时,会先找AI,而不是朋友或同事。AI不会拒绝、不会批评,不需要社交成本,这令它很容易成为第一个倾诉对象。”
他强调,这并非单一平台现象,而是社会压力、生活节奏与科技成本共同造成的使用习惯。
购物与情绪:AI同时参与生活两个最私密的领域
ChatGPT进入购物场景,豆包深入情绪场景,两个方向共同出现,使AI开始介入人类两个最私密的领域:个人选择与情绪状态。
有学者指出,未来AI掌握的数据可能包括心情变化与消费模式,两者结合后,有机会影响更广泛的生活行为,例如:
- 压力大时会买甚么
- 某些情绪是否会刺激消费
- AI是否有能力调整用户的购买倾向
苏仲成则提醒,这类转变值得观察,“AI能否影响行为,取决于它与用户的互动密度。当互动越频密,它理解的资讯就越多,参与度自然会提高。”
零售界关注:品牌未来需同时“说服顾客与顾客的AI”
零售业界人士表示,ChatGPT的Shopping功能可能会影响行业推广方式。传统广告面向消费者本人,而未来可能要同时面向“消费者的AI模型”。
某科技零售平台负责人指出,目前部分平台已将AI推荐纳入核心策略,但ChatGPT模式更深层,因为它不是基于购买纪录,而是基于对话内容与个人情绪。
他说:“品牌需要明白,以后消费者不是自己比较十款产品,而是AI先筛选,再由AI提出三款。推广模式会被重新定义。”
情绪陪伴与个人决策的增长趋势仍在持续
多位科技企业人士认为,ChatGPT与豆包显示AI正在生活化,尤其在个人层面的使用比例升高。不少用户已习惯把AI融入日常:有人用来与自己对话,有人依赖它处理工作,有人视作心理出口。
苏仲成表示,未来使用情况仍需要更多时间观察,但可确定的是,AI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互动模式。“人与AI的对话愈来愈像人与人的互动,这会带来新的社会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