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吃人的熊”你要跑多快逃命?保命逻辑:你不需要比熊快…
台湾大哥大资讯长蔡祈岩,是台湾第一代的程式设计师。在他小学时,当大部分人还在摸索电脑是甚么,他已开始写程式。大学一年级,他开发了一款名为《决战俄罗斯》的游戏,狂销近十万套,风靡全亚洲;他也是全台第一个将 AI 导入俄罗斯方块的人,让 AI 能与人类一较高下。
在“2025 未来经理人年会”中,他将当前 AI 的汹涌浪潮,定义为“2020~2040 这 20 年间唯一的‘巨浪’(Mega Wave)”。
如今,我们正处于这场浪潮的正中心。这让许多人开始焦虑,AI 是否会带来失业、资安与伦理等灾难。然而,蔡祈岩指出,最大的风险并非 AI 本身,而是“没有跟上这波 AI 浪潮”。
他以曾称霸影音租赁市场的百视达(Blockbuster)为例,百视达并非因为尝试线上串流而失败,而是因为拒绝转型,最终在数位洪流中被网飞(Netflix)所取代。
相关文章:用得AI多会蠢?微软:白领正丧失独立思考能力!3招保持思考活力
“逆分工”时代来了,老板该怎么管理团队?
人类文明的演进,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分工、越分工越强大的历史。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资讯革命,我们透过专业分工、水平分工、高度专业化,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效率。
这套模式运作了超过一万年,直到 AI 的出现。AI 正在颠覆这套运作逻辑,开启名为“逆分工”的全新时代。
他比喻,AI 就像一个博览群书的“博士”,它的硬实力比任何单一的专业工作者都更广、更深。AI 的到来,使得过去“产、销、人、发、财”等泾渭分明的部门界线开始消融。未来,老板可能只需要“财”,其他则能透过 AI 处理。
面对这波由 AI 掀起的巨变,企业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管理者必须摆脱旧思维,拥抱几个新管理观念。
观念1:人人皆通才,将成为新常态
这种颠覆,代表 AI 能大幅降低跨领域的门槛,让“专才”变成“通才”。
曾经,行销人要学写程式,工程师要学市场分析,都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在 AI 的辅助下,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AI 不再只是辅助工具,它正在成为我们的“超能力”,赋予我们跨越专业藩篱、成为多面手的潜能。
蔡祈岩提醒,过去的 I 型人才(单一领域专家)若想在 AI 时代中生存,必须学习与 AI 协作,将自身专业与其他领域结合,成为能横跨多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观念2:叫员工用 AI 却没有革新业务模式,就像“让蒸汽机拉风帆”
许多企业在导入 AI 时,往往只是将 AI 视为提升旧有流程效率的工具,却未能思考如何借由 AI 来彻底重塑业务模式。
蔡祈岩将这种思维比喻为“让蒸汽机拉风帆”。若只是用 AI 加速旧流程,而非思考如何减少流程中的步骤与所需人力,将无法发挥 AI 的真正潜力。
观念3:与员工沟通 AI 转型,应聚焦“把饼做大”才能激发热情
在推动逆分工时,与员工沟通 AI 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可能成为领导者需要处理的潜在冲突点。
举例来说,如果老板对员工说“AI 提升了 10% 生产力,所以明年可以减 10% 的人”,那么公司明年将不会有人使用 AI。
蔡祈岩建议,企业应该将焦点放在 AI 如何“把饼变大”、促进增长。当 AI 带来 10% 的生产力提升时,应该强调这份提升可以带来更多业绩、更多利润,让大家分红更好。
这种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沟通,能有效化解员工对 AI 的恐惧,并激发他们主动投入变革的热情。
相关文章:ChatGPT|你有追问、提供范例吗?7大错误用法限制AI“发挥潜能”
AI 时代下,工作者如何提升个人竞争力?
对于工作者来说,AI 既是威胁,也是个人成长前所未有的机遇。
你不需要比熊快,只要跑得比同事快就好
蔡祈岩将 AI 比喻为一只“吃人的熊”。当熊在追逐一群人时,你不需要跑得比熊快,只需要“跑得比别人快”就好。
也就是说,第一步,便是立刻开始使用 AI,将它融入你的日常工作中。你不需要成为 AI 专家,只要比身边的同事或竞争者更快地掌握与善用 AI,就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越会用 AI 的人,越忙!“能者多劳”将成为新常态
社会上有个普遍的迷思:AI 会让工作变得更轻松。但根据调查显示,这两年使用 AI 越好的人,反而越忙。
这符合组织的常态。蔡祈岩解释,因为主管会将任务交办给“能办成事的人”。就像村庄里第一个学会用弓箭的猎人,每次打猎都会被带上,因为效率更高。
因此,不要将“多劳”视为负担,而是应该将这个情况,视为自身在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证明。
强化人际技能、跨足其他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
蔡祈岩指出,AI 最擅长处理知识性、逻辑性强的硬实力,例如程式码撰写、数据分析,甚至律师、医生的专业知识。
因此,人类应转而强化沟通、协作、领导力、同理心与抗压力等软实力。这些人际互动与情感智慧在 AI 时代将变得更珍贵,因为它们是 AI 难以复制的特质。
此外,AI 打破了专业壁垒,单一专业已不再能提供足够的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学习将自身专业与其他领域结合,例如行销结合数据分析、设计结合使用者体验,将能创造出更大的个人价值。
未来,那些愿意拥抱变革、不断学习、善用工具并强化人际软实力的人,将能成为这个新时代的赢家,不仅在工作中找到新的定位,更能在这股浪潮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价值。
延伸阅读:5年内将被AI取代?收银员、会计助理“10夕阳职位”仍有转职机会
【本文获“经理人”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