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深入港人“第二家乡”东京!走访十个主要区域记录店舖招牌
说起东京,脑海中立刻浮现的画面,便是街道上五光十色的招牌。它们将城市渲染成不夜城,一派繁华景象。
文:邹传仁
名称:东京招牌与视觉文化:街道观察员2
作者:郭斯恒
出版社:香港三联
郭斯恒向来专注于香港的街道视觉文化记录,尤其对霓虹灯招牌素有研究。继《我是街道观察员——花园街的文化地景》,他将目光投向港人的“第二家乡”东京。他深入街头小巷,以今和次郎的“考现学”为理论基础,考察这座城市的重要组件,写成《东京招牌与视觉文化:街道观察员2》,勾勒出东京丰富的城市面貌。
书中以“考现学”为起点,引领读者以崭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的大小事物。考现学聚焦于现代生活,通过观察、素描、数据,对日常事物进行全面详尽的田野考察,发掘人、事、物、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城市的文化特性及人们的生活脉络。在这视角下,招牌便不仅是商业活动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历史与庶民生活的缩影。
郭斯恒亲身走进东京街道,走访十个主要区域,包括歌舞伎町、银座、涩谷、筑地、新宿、下北泽、秋叶原、池袋、神保町及上野。他踏足82条街道,观察并记录了912间店舖的招牌,详细分析了招牌的种类、物料、颜色、字型、图案,细味当地的生活气息与空间结构。
透过数据与插图,书中解码了招牌背后的城市语言。以歌舞伎町为例,郭斯恒记录了120间店舖的招牌,把数据汇整成图表,对社区的招牌生态作宏观分析。歌舞伎町历来是东京的娱乐饮食中心,餐饮业及娱乐业发展蓬勃,在考察中,两个行业的店舖招牌风格殊异,反映了不同的设计偏好。餐饮业店舖追求传统手作的本地特色,因而多数采用日文汉字及手写书法,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娱乐业店舖的招牌文字多是外文及印刷字体,体现国际化与现代感。
城市的商业及建筑环境亦塑造招牌生态。歌舞伎町夜间经济活动活跃,亚克力灯箱是招牌首选。同时,多租户建筑林立,一幢大厦中可以聚集著多个商舖,商户倾向利用建筑物的外墙空间悬挂招牌,吸引街上行人,于是形成歌舞伎町独特的街道景观︰楼宇立面招牌及伸出招牌密集排列,恍如一幅大型招牌墙。
宏观分析后更有大量资讯插图(Infographics),集中分析各区具代表性的招牌。插图将招牌结合建筑物展示,写实呈现招牌全貌及细节,仔细描绘招牌的结构、设计元素与物料运用。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不同地区招牌的特色与背后的文化脉络,比较各区招牌的异同,从而对东京招牌的设计逻辑、文化意涵与时代变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郭斯恒将本次研究成果集结于《东京招牌与视觉文化:街道观察员2》,希望能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城市中的招牌文化。招牌是城市景观中的一抹亮色,凝聚著城市历史、社会变迁、经济活动与大众生活文化。下次当你走在东京街头,擡头望见一块闪烁不息的招牌,其实在你眼中的,已是一座城市的故事。
(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