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脸系统+电子围栏 如何靠高科技保育“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
不少人都试过从大澳搭船出海追海豚,原来这粉红海豚的身份不一般。牠的名字叫中华白海豚,全球只剩6,000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这个“海上国宝”,国家先后设立7个保护区,港珠澳大桥更改设计方案,香港改进填海方式......如今AI、5G、卫星等技术,更成为牠的最强后盾。
明明是粉色 为何叫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与香港很有渊源。香港海域是其主要栖息地之一,牠有依恋家族的习性,因此曾被选为香港回归吉祥物。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合办全运会,也选定牠做吉祥物。
中华白海豚是高智商的水生哺乳动物,处于河口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金字塔顶端,种群状况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河口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有人或者会好奇,这种海豚明明是粉色,为何又叫白海豚?这与年龄密切相关。年轻的白海豚肤色较深,呈灰色,随年龄的增长,肤色越来越浅,甚至呈现白色及粉色。而粉色是海豚为了调节体温,表皮下的血管充血所呈现的颜色。
据推测,目前全球一共有约6,000头中华白海豚,其中70%至80%都生活在中国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当中又以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最多,超过2,000头。
但愈来愈多的涉海工程,不断蚕食其栖息地。例如工程噪音、水下爆破、与船舶碰撞、被渔网网住……这些都会极大威胁牠们的生存。
七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区 六个在广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陆续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当中6个就在广东。
保护区不止单纯保护白海豚,更是保护其生存居所。例如在一些保护区内,船舶航速限制在10节以下,海上爆破药量限制在138公斤,以减少工程带来的影响;而海堤改造、红树林湿地修复等措施,则拓展白海豚的活动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时,主体工程施工区正位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为保护白海豚,工程在桥梁、隧道、人工岛等方面都经历诸多调整。原定的318个桥墩也缩减到224个,所有大型构件全部在工厂完成,减少施工面积和打桩作业量。
更有趣的是,当时每条施工船上都有一名海豚观察员,他们用望远镜观察施工船附近水域,一旦发现中华白海豚踪影,立刻通知停工,等候海豚的离开,努力实现“港珠澳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香港也积极加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列。例如2020年以来,陆续建设了大屿山西南海岸公园、南大屿海岸公园、北大屿海岸公园,保护重要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监管可能对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项目。
政府还采用新的填海技术,用“非浚挖式填海方法”、“深层水泥拌合法”等方法取代传统工序,减少移除海床淤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扫脸系统+电子围栏 高科技保护中华白海豚
保护中华白海豚,单靠人力远远不够,必须依赖高科技手段。
厦门为白海豚建立了AI智能“扫脸系统”,利用水下高清摄影机、水面长焦相机以及无人机,采集海豚的外观、姿态、行为数据,并上传至AI分析平台,建立数据库。
以往监测白海豚,只能靠船只巡逻,无异于大海捞针。有了AI数据库,只要摄影机捕捉到白海豚影相,上传至数据库进行对比,马上就能进行个体识别,并监测白海豚有无受伤或异常情况,准确率超过95%。
为了避免白海豚被船只误伤,科研人员还搭建了“电子围栏”保护平台。平台利用雷达、卫星、船舶AIS信号,在电子海图上精准勾画出保护区。只要船只靠近保护区,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发出报警声,引导船只改道,避免惊扰白海豚。
有老渔民说:“以前经常发现渔船误入核心区,马达声吓得白海豚好久不露面,现在电子围栏一拦,噪音少了,白海豚露面的次数都多了。”
这套系统还在执法人员出海次数减半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白海豚的全天候守护。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相信中华白海豚会受到更多保护,得到永续发展。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智能建造 “房屋量产”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