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爆煲 勿忘财仔 影子银行“穷途”四重奏

撰文: 张伟伦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过后,香港经济复苏步伐不似预期。加上联储局自2022年起大幅加息,促使物业市道不断寻底,住宅物业价格,较2021年高峰期累计跌幅达30%,商用物业跌幅更远超住宅物业。受到整体大环境疲弱拖累,各行各业发展均受到冲击,就连早年发展蓬勃的放债人行业亦出现收缩。据《香港01》统计,在过去4年香港共有444间财务公司结业或离场,减少幅度接近18%。

物业市道持续低迷,成为触发香港放债人行业出现离场潮的主要原因,更有业界人士指出,整个行业已处于“大厦将倾”﹑走进“穷途”,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市场上出现“四大元凶”有关。

放债人成莎翁名作角色之一

解构死因前,先来“讲故”,讲及有关行业历史及背景。放债行业属古老行业,放债人透过拆出资金,以满足企业或个人资金融通需要。不少小说及戏剧,亦有讲及有关行业。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主要角色正正是一名放债人。

在香港开埠初期,便有俗称“大耳窿”﹑即从事高利贷行业人士。至1997年回归前后,行业受到政府监管,从地下转至地上,成为目前众人皆认识﹑俗称“财仔”的财务公司。

过往财务公司予人较负面印象,同时息口高于银行,但是生意却日益蓬勃,原因之一是香港股市及楼市畅旺,吸引不少投资者加入有关行业,业务范畴由私人贷款扩展至物业按揭。据公司注册数据处显示,在2021年香港财务公司数目达到2,490间。

财仔壳价较高峰期 大跌逾9成

在行业处于增长期时,部份上市公司亦参与其中,市场上不时会有人“啤壳”,办齐牌照﹑舖面及户口等配套,然后高价出售。

有价之余亦有市。出现有关情况,或因为有意参与者或因种种原因,而无法亲自领牌,所以愿意斥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以购入有关牌照。不过近年行业却走下坡,财务公司牌照价格大跌。据融资协会召集人陈子康指出,“财仔壳”最新价已跌至8万元,即与高峰期相比大减超过90%。“壳价”大跌之余,另有数据反映出行业处于收缩期。持牌放债人数目持续下跌,在2024年底持牌人总数为2,110间,较2021年减少380间。在今年6月底时进一步减少至2,046间,即在4年内累计减少444间,数目降至近7年低位。

(资料图片)

第一重打击、按揭业务缩水 新贷难借出

出现结业及离场潮,是因为行业经营者面临四重打击。第一重打击,就是楼市转弱,导致难取得新的按揭贷款需求。《香港01》翻查多间从事借贷业务的上市公司年报,发现私人贷款业务收入相对稳定,按揭贷款业务收入近乎无增长﹑甚至出现2成跌幅。

就以香港信贷(1273)及霭华押业(1319)为例,两者按揭贷款业务应收款项,同比录得双位数跌幅。若与2019年相比,跌幅更接近30%至40%,反映出业务“缩水”。

本港商业物业市场。(视觉中国)

第二重打击、减值亏损几乎倍增

至于第二重打击,就是难向客户借出新贷款之余,现有贷款亦面临坏帐风险。因为物业估值下跌,财务公司手上持有资产价值下跌,其中环球信贷(1669)及霭华押业,皆面对减值亏损及准备增加问题。早前霭华押业旗下的霭华信贷,连同其他3间财务公司,入禀申请人称“磁带大王”的陈秉志破产涉及金额为8,000万元。

从事按揭贷款的财务公司负责人Tommy指出,香港住宅物业价格从高位下跌3成,影响相对轻微,但是工商舖等商业物业。跌幅更为惨烈,部份地区物业价格跌幅更高达80%至90%,导致不少过往获物业作抵押品的贷款,陷入资产不抵债的风险。

他又指出公司向客户提供的贷款,为物业价值的60%,但是目前物业跌幅已超过60%,近乎每件资产也出现资不抵债情况。不论是否收回物业也有问题。Tommy又透露近半提供工商业物业用作抵押的借款人,都要面临被call loan(催收债款)。

经济不景市道差,不少商舖空置或招租。

第三重打击、银行收紧工商舖按揭令变现难

至于第三重打击,就是面对资不抵债之余,银行收紧对工商物业按揭要求,促使问题恶化。Tommy指出,银行不愿意向工商物业投资者或抵押者提供贷款,将问题恶化。他又指出就算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利率是以最优惠利率(P)+2厘计算,即超过7厘,导致财务公司收回物业后,难以在市场放售。他进一步指出当物业收回来时,不是价钱已跌至相当低残,就是银行不愿意为买家提供资金或者利率过高,导致买家无法承接,结果工商业物业市道,流动性出现枯竭。

从事按揭中介的星之谷指出,现时愿意承接工商舖按揭的银行不多,同时贷款条件较为保守,以往银行会容许申请人,选择H按计划或是P按计划。可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只会提供P按,仅有少部份银行提供H按,P按计划实际利率介乎4厘至6.625厘,H按实际利率约4.5厘。

不过星之谷认为银行取态,并非工商物业出现流动性枯竭主要原因,最重要仍然是供求问题。相对于住宅物业,工商物业较难易手,因此银行审批时,才会采取较保守态度。

第四重打击、港府拟推“信资通” 业界忧经营成本大增

至于第四重打击,是政府计划推行放债人须定期向信资通,提供借款人信贷资料。政府为了加强监管,在今年6月时展开公众咨询,咨询文件内指出,计划规定所有持牌放债人须定期向“信资通”提供其借款人的个人信贷资料,以改善行业。加强监管理应是好事,但是业界却担心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增。

陈子康指出,对于有关建议业界原则是支持。可是其高昂的门槛及人手要求,却让许多中小型财务公司却步。陈子康指出采用“信资通”入场费约60万元,当中包括18万元审计费用,以及40万元服务商费用,同时每年需要缴付2万元费用。可是目前大部份财务公司采用的TE信贷资料,每年支付费用为2万元。

另一方面,亦需要安排专门人手负责“信资通”资料输入,预料营运成本将会大增。

他进一步指出,若政府规定所有持牌放债人,需要定期向信资通提供信贷资料。在只能提供资料,可是却无权使用“信资通”资料情况下,担心未能即时反映出个人信贷纪录,令个人全面估贷纪录出现差异,影响银行或财务公司批核。

他建议政府提供有效加入“信资通”方法,例如分阶段让不同规模的财务公司,以较合理费用加入,便能更有效地得到全面信贷纪录。陈子康指出目前是行业30年以来最差的时期,并以“大厦将倾”来形容。在过去三年香港失业率,及破产数字持续上升,导致不少财务公司对前景感到悲观。在加强监管同时,如何确保放债人行业健康发展,并避免将有需求的人士推向非法借贷市场,成为政府和业界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