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防风雨 经济仍滞后?|陈仕娜

撰文: 陈仕娜
出版:更新:

今年夏天,“超前部署”成为大伙儿热捧的口头禅。每逢台风或黑雨来袭,电视机前的场景总是似曾相识:几位官员神情凝重,紧盯著风暴路径图,口中强调一切早已准备妥当,仿佛任何狂风暴雨都奈何不了我们。如此这般的画面一次又一次被定格在新闻片段里,像重播的例行剧目。

不得不说,极端气候愈发频仍,提早准备,总比临急抱佛脚好。政府在天气上“未雨绸缪”,在经济上却未见神速,遑论超前。

超强台风桦加沙9月24日袭港,将军澳海滨被风暴潮引起的海浪“海啸式”冲击,地面、设施及树木受到严重破坏。(廖雁雄摄)

荷兰城市设计与水共生

看看荷兰,这个低洼小国与大海搏斗了几百年。他们不是等台风来临才临时搬沙包,而是从城市设计开始便“与水共生”:拓宽河道、兴建泄洪区,甚至主动把部分土地还给河流。这非一朝一夕,而是几代人持续投入的国家工程。今天当我们漫步于阿姆斯特丹运河边,沉醉在风车的浪漫,却鲜少想到,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几代人的“超前部署”。

再看下孟加拉。天灾频仍的国度,在国际组织协助下建立了“预测触发行动”:当气象数据显示某地将受水灾侵袭,资金会自动拨付,粮食与避难所同步展开。当其他国家还在讨论“要不要行动”时,他们的帐篷已经搭好。这靠的不是激情动员,而是一套制度化的铺垫。

清晰产业政策才是超前部署

相比之下,我们的“超前部署”更像是一场精心排练的“可预见演出”。镜头前,官员在暴风雨前后冲在最前线,形象鲜明、效果立竿见影。然而,说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呢?这些镜头拍不到、短期难见成效的工作,却一直被搁浅。

这就像一家老字号餐厅。每逢台风,老板都会提前关门、搬好木板、堆起沙包,街坊看了无不称赞“有先见之明”。可餐厅菜单十年不变,服务慢吞吞,客源流失。结果风雨过后,店是守住了,却已门可罗雀。

市民当然希望政府对天灾保持警觉,亦更希望看到,当经济正面对“结构性黑雨”时,能展现同样的决心与效率。毕竟,台风一年才几次,经济困局却天天影响着我们。

如果有一天,超前记者会上的桌面不再充斥着手指指和沙包,而是清晰的产业政策、人才蓝图与创科计划,那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超前部署”。防风防雨,可以护一时;重振经济,才是守住未来的根本。

【财经专栏】来一杯莫卡陈仕娜

简介:由传媒人到企业传讯,游走于媒体、地产、金融及医疗行业,饱览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彻人心,嘻哈笑谈中,亦望读者有所得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