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一踢” 还是渲染暴力?|陈仕娜
台湾捷运冲突的影片早前被广传:一名长发男子,手里提着 Issey Miyake 袋子,竟在车厢内起脚飞踢一名老妇。留言区𥚃,一半人谴责暴力,一半人则认为长发男“教训”老人有理。令人不安的是,许多年轻人甚至以戏谑的语气转发,称之为“正义一踢”,暴力顿成娱乐、是宣泄不满的出口。
不久前,一家日式超市内,两名妇人因争执互相推撞、摔倒对方的购物车,继而厮打,场面狼狈不堪。这些“街头正义”的片段,在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小红书等平台被不断转发、加料抽水,从争执升级成戏码,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爽片”。然而,这些画面与留言,其实正侵蚀社会的底线?
有研究指出,频繁接触暴力内容,会降低人对暴力的敏感度。当网民习惯以“按赞”、“留言”、“转发”的形式参与其中,暴力也就被间接合理化。对下一代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讯息更加危险——它让年轻人以为,“不顺眼”就可以出手飞腿,“不服气”即破口开骂。社交平台成为情绪宣泄的舞台,却缺乏基本的伦理教育与思考空间。
欧洲一些国家已察觉问题的严重性。法国去年通过法例,禁止13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并规定15岁以下的青少年须经父母同意才能开设帐号。芬兰、丹麦等国也在考虑类似政策。当资讯无边界地涌入孩子的世界,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自由,而是更清晰的界线。保护心理健康,比让他们提早进入舆论战场更重要。
我们也该反问自己:今天的互联网,是否已成为另一场“失控的社会实验”?演算法推动情绪至极端,愤怒比理性更容易被点击,暴力比真相制造更高的流量。每个人都拿着手机,随时成为“摄影师”,却忘了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不只是观众,也在助长这场表演。
那段捷运短片,真正令人心寒的,不只是那一踢,而是镜头背后的冷眼旁观、甚至举机拍摄的手;比暴力更可怕的是冷漠。
我们无法阻止所有恶意,但可以选择不让它滋长。下一次看到类似影片时,首先抚心自问:分享它,是否让世界更好?
并非想说教,只是想响个警号。社交平台本应让人连结,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情绪战场。将暴力当作娱乐,把羞辱视为幽默,另一边厢,“文明”就不断被磨蚀和腐败。
或许,要学习的,不是如何快速报复反击,而是如何在纷乱中保留一点理性与同理心。这才是值得传给下一代的能力:不是一个更自由狂浪的网络世界,而是一个仍懂得温柔与克制的社会。
简介:由传媒人到企业传讯,游走于媒体、地产、金融及医疗行业,饱览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彻人心,嘻哈笑谈中,亦望读者有所得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