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禁关键软件出口 香港科企何去何从?|方保侨

撰文: 方保侨
出版:更新:

中美科技战再次升温,美国特朗普政府除了考虑持续加征关税之外,亦将扩大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最新焦点是禁止“关键软件”出口。虽然禁令细节尚未公布,但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暨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 NIST)的定义框架,此举无疑是继芯片禁令后,另一记重击中国科技发展的行动。对正努力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香港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号。

回顾过去,美国对香港的科技出口政策已逐步收紧。自2020年起,华府已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将其在敏感技术出口方面与中国内地看齐 。这意味任何针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几乎都会自动适用于香港。一旦“关键软件”禁令落实,影响将会立竿见影。

“关键软件”到底涵盖哪些领域?根据NIST的指引,范围包括底层操作系统、云端计算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以至芯片设计所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及人工智能(AI)模型开发工具等。这些软件是现代科技企业的命脉,尤其对于从事半导体设计、AI应用开发、金融科技及云端服务的香港企业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可以预见,一旦美国供应商被禁止向香港出口此类软件,本地企业将面临营运中断的巨大风险。首当其冲的是高度依赖美国EDA软件的芯片设计公司,其研发工作将陷入停顿。其次,人工智能公司若无法使用最新的训练平台及演算法更新,创新节奏将被迫放缓,竞争力亦将衰退。长远而言,这不仅打击个别企业,更可能动摇整个创科生态的根基,导致跨国公司重新评估在港设立研发中心的决定,甚至考虑转移至新加坡等其他地区。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香港企业不能再采取观望态度。首先,企业必须立即进行全面的“技术体检”,盘点自身业务所依赖的软件及技术来源,评估一旦断供所带来的冲击。其次,应积极寻找及测试替代方案,开拓来自中国、欧洲、日本或其他地区的供应链,降低对单一国家技术的依赖。虽然自主研发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但长远而言,支持及采用国家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将是保障业务持续性的重要策略。

美国的“关键软件”禁令可说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香港过去作为中西技术桥梁的角色,如今被置于科技战场的前线。本地企业唯有未雨绸缪,加速技术供应链的多元化和自主化,方可在这场日益激烈的科技博弈中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