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梁凤仪﹕两美企接连倒闭 为私募信贷风险拉响警报

撰文: 张伟伦
出版:更新:

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今日(25日)在东盟与中日韩经济合作与金融稳定论坛致辞时,表示私募信贷在过往因银行审慎监管而增长迅速,过去10年全球私募资本的资产规模上升近两倍至14万亿美元,不过相关资产质素呈现两极化,近期美国First Brands及Tricolor倒闭,响起有关私募信贷风险的警报,相关资产可能是结构复杂、流动性不足和透明度低,或是难以估值和容易出现欺诈行为。

梁凤仪指出,非银行金融业逐渐分担银行的杠杆提供者角色,风险亦分散至资产拥有人及非银中介机构,由于银行向私募基金经理及相关资产提供保证金融资,令两者的联系变得千丝万缕。她指出散户参与私募信贷有上升趋势,因此监管机构逼切需要审视私募信贷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银行、保险公司及其他主要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为管理风险敞口,投资者和对手方也需要在估值、杠杆及管治架构方面有更高的清晰度及透明度。

香港证监会。(资料图片 / 苏炜然摄)

为应对这些挑战,梁凤仪指当局已加强监察香港的场外衍生工具市场,在今年9月生效的新规定提出的数据要求当中,强制场外交易的对冲值须向交易资料储存库汇报,而在不少国际论坛,监管机构正讨论如何将披露要求标准化,以便更有效管控对手方风险。当局在披露要求会顾及是否适度、非银金融机构的多样性,以及机构专有数据和敏感商业资料外泄的风险,业界应能负责有效识别主要风险及所需的资料,而公私营界别的合作将有助制定必须披露的细节。

此外,梁凤仪谈及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和数码资产兴起,亦为市场变革的力量。她指本港正在制订全面的数码资产监管框架,目前已设有适用于中央交易所、顾问、资产管理公司及产品的制度,经咨询公众后,正在就数码资产交易及托管服务的监管制度敲定最终方案,这些将会是最后的两块监管“拼图”,以构建一个稳健的数字资产生态。

另外,本港采纳代币化金融产品日益增加,包括代币化绿色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和零售黄金产品,目前在港市场规模合共约为30亿美元,一些项目在清算及结算的效率及成本方面已初见成效,而许多产品在现金结算方面仍以法定货币为主。她指大部分试点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认为相关发展尚有不少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