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心之门”挖出52具大熊猫化石 发现千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10月24日,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成果发布会在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举行。在本次科考中,科研人员新发现6具大熊猫化石,目前,双河洞已发现52具大熊猫化石,成为全球发现大熊猫化石数量最多的地方。

《新华社》报道,双河洞发掘出的大量大熊猫肢骨、头骨等化石材料,为推测古大熊猫体重演化变化提供了可能。研究发现,大熊猫在中更新世时期体重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直至演化成现代形态。

双河洞已发现52具大熊猫化石。(新华社)
双河洞已发现52具大熊猫化石。(新华社)
科考队深入洞穴。(天眼新闻)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德远介绍,双河洞申报自然遗产主要有两个价值方面,一是地质方面,以及它在记录生命演化过程的价值,“它就是能把我们了解到的晚更新世以来,这一段时期的这些生物群落的面貌能够记录下来,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它对于我们申遗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据了解,今年双河洞区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迎来“种类与数量双突破”,科考专家陆续识别出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遗存的新个体。同时,4具较为完整的羚牛个体化石发现是国内首次有完整羚牛化石材料的报道,其完好程度与所属年代为研究羚牛物种演化、历史分布及古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专家科考途中。(天眼新闻)
双河洞发掘出大量大熊猫肢骨、头骨等化石。(新华社)
双河洞发掘出大量大熊猫肢骨、头骨等化石。(新华社)
羚牛化石。(天眼新闻)

洞内集中大量明显人为扰动痕迹的骨骼遗存,可追溯为1400年前人类活动遗迹。此外,双河洞还新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石膏与天青石沉积洞道,表明次生硫酸盐矿物在双河洞区域广泛分布。

双河洞被称为“地心之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双河洞已开展24次国际联合科学考察。最新数据显示,该洞穴总长439.7公里,是亚洲最长、世界第三长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