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斌|提升港深通关体验 释放大湾区制度红利

撰文: 李民斌
出版:更新:

李民斌专栏

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内地与香港的人员流动愈加频密,两地通关也愈来愈便捷。8月10日香港录得总出入境134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统计数据还显示,今年7月访港旅客为43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12%。港人北上和内地旅客访港,不仅增进两地交流,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湾区建设推进 往来港深客流增加

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的特殊条件下建设的。要转化“制度差异”为“制度红利”,需要创新机制,促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畅达。在“一小时生活圈”的构建和实践下,引发香港和深圳之间客流增加,出入境部门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改善通关体验,便利人员往来。

近年来,港深两地已经推出多项新举措,致力提升通关体验和效率。例如,去年底,深圳湾口岸开通“免出示证件”通道,旅客可“刷脸”通行,人均通关时间减少四分之一。明年启用的新皇岗口岸,将采用崭新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旅客只需一次上落车、一次排队,即可完成查验手续,通关时间将从平均半小时大幅缩短至五分钟。

但是,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套,香港在通关体验上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首先,可以复制此前证实成功的做法。例如,莲塘/香园围口岸是首个“人车直达”口岸,港深两侧均设有停车场,旅客可驾私家车直抵口岸泊车后过关,因此成为热门选择,政府可研究建设更多此类口岸。

持续强化港深基建互联互通

其次,虽然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基建已陆续投入使用,但跨境基础设施仍有巨大需求,应当因应北部都会区等新规划,持续强化港深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比如加快兴建港深西部铁路和北环线等新基建。

最后,完善和细化已有制度的执行。例如,“港车北上”深受欢迎,但同时假日堵车问题日趋严峻,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可加强协调,研究简化审批过程和优化通关流程。此外,广深港高铁已经把港深市中心的通行时间压缩至十多分钟,但要全面发挥高铁在速度上的优势,购票、入闸等环节,仍有改善空间。

提升通关体验以至基建联通,事关香港市民和来港旅客切身利益,亦有助香港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发展,幅射湾区逾8,600万人口,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

作者李民斌是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