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为我们日历添加文化的情怀
打开手机日历,每一段时间都被工作划分得密不透风:早餐会议、见业务伙伴、工作午餐、线上会议、晚饭见客户。日历变成了工作管理工具。 还幸我台面的日历兼备西历和农历,农历躲在每日一格的左下角,含蓄委婉,她悄悄提醒我:今天“宜会友,宜理发”。
我其实较小留意农历的各项“宜忌”。但今天看见这句“宜会友、宜理发”,我内心感到一丝莫名的触动。真是很久没有和中学时期的好朋友联络了,而且近排忙得连“飞发”的时间也没有。于是把心一横,将工作会议改期,先去理发,然后打电话给儿时相识的朋友,居然可以一起喝下午茶。
这次理发格外称心,连朋友见到也夸我精神爽利。我突然明白,顺从农历的“宜理发”不是迷信,而是让生活多了一份文化的情趣。这份顺从“宜忌”的仪式感,让枯燥的理发多了一份喜悦。而这次“宜会友”,更是赏心乐事,没有议程,没有业务上的考量,是纯粹的会友喜悦。
这让我有了一份新的醒觉:西历是不断敦促我们努力工作,农历是不断提醒我们去品味生活;西历教我效率,农历赠我情怀,牵系着我与自然、与传统、与人文的联系。
香港要推动怎样的文化互融
这亦让我记起年前参加一家外资企业举办的“元宵灯会”活动。这间外资企业很着重“跨文化能力”。虽然是外资,但居然正式举办大型活动来庆祝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而且还设有“元宵灯谜游戏”。我还记得其中一个灯谜是:“船上坐满乘客,but there isn't a single person on board. How is that possible?”。谜底是:因为所有乘客都是已婚人士,故此没有 “single person”在船上。
当时我只是觉得很幽默,但今天回想,才令我拍腿称赞:这正是西式幽默和中国文化的融合!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就是要推动这样的文化互融。
西方企业家来香港,懂得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起来,丰富了元宵佳节的内容,把元宵灯谜提升到新的境界,让西方参与者了解这个“中国情人节”的多姿多彩,亦让本地参与者领略西方文化如何能够为中国传统节日增值,以吸引更多外国朋友。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中国传统节日没有好好地庆祝推广,以吸引更多海外朋友?这关乎的不单是吸引海外游客,而且亦是推动中外文化互融互鉴的有效方法。
其实这一方面的工作,香港一直在做。我们与国际接轨,拥抱西历、着重效率;另一方面,我们又保存著过年贴挥春、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的传统情怀,这正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优势。
旅游业转向深度文化体验型
随着全球旅游业逐渐从“观光型”转向深度文化体验型,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农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价值。香港若能有系统地推广农历文化,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还能强化我们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广“农历生活”,让节气文化、日常宜忌、传统节日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日本能把一年的“四季”变成观光品牌,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二十四节气”变成生活美学,让来港的外国朋友知道,这不只是中国传统,而是一种富有诗意与节奏感的生活方式:春分宜种植、立夏宜养心、秋分宜静思,这些不只是日历上的词句,而是生活的品味艺术。
除了元宵佳节蕴藏着丰厚的文化推广潜力值得宣扬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重新诠释。以西方万圣节为例,它早已成为时下青少年热衷参与的流行节庆,人气鼎盛;然而,中国传统的盂兰节,其实承载著相近的文化内核,都是对先人的追思与敬仰。每年万圣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涌入兰桂坊,扮成吸血鬼、丧尸等角色,在“惊悚与欢笑”交织的氛围中狂欢。反观盂兰节,虽具有深厚的民俗基础,如神功戏、烧衣祭祀等极具仪式感与视觉表现力的传统活动,却尚未获得相应的文化关注与当代转译。
事实上,全球各地庆祝万圣节的方式逐渐趋向“同质化”,鬼怪装扮几乎成为统一模板。而盂兰节,正可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涵,发展出既保持传统庄严,又融入现代创意体验的节庆形态。它不仅可打造成具中国特色的“灵异文化”载体,更可透过结合戏剧、科技艺术和主题旅游,吸引更多本地市民乃至国际旅客参与,例如透过盂兰主题的沉浸式剧场、城市夜间导览等,让这个节日既保留慎终追远的本意,也能跃升为具备文化深度与市场吸引力的“惊栗体验经济”新品牌,让盂兰节突破传统框架,成为一个跨越世代与国界的文化体验。
又例如“植树节”。世界不少地区都设有植树节。但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此外,全国人大于1981年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凡条件许可下,年满11岁的公民,除了老弱病残者,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据统计,至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来,全国累计植树数以百亿棵。美国太空总署的卫星图片发现:中国绿化率的增幅,高踞全球首位。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植树造林数下的苦工。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可结合环保、教育与文化旅游,将植树节打造成兼具生态意义与公众参与度的特色节日,包括在市区推广“天台绿化”、“垂直花园”等城市植树形式,以及认识香港常见树木、香港珍贵古树等相关活动。
中国特色的节日还有很多,不能尽录,例如另一个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亦即庆祝牛郎织女的节日、还有9月30日烈士纪念日、10月17的国家扶贫日,11月25日的国际素食日等。它们不但可拓展成为香港文化旅游特色,更能为香港人每日的行事历上,添加文化的情怀和喜悦。
作者陈智思是团结香港基金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