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施政报告经济表述占近六成远胜往年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行政长官李家超于9月17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主线,全面展现香港在强化内联外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方面的规划部署。今年的施政报告中,经济相关表述比例高达56.47%,这一数据不仅远超港英政府时期的13.6%,也高于1997年至2007年特区政府施政报告的25.5%平均水平。这一创近年来新高的比例,体现出特区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融入全球市场方面的高度重视,为香港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公开数据显示,港英政府在1986年至1996年间的11篇施政报告中,经济相关表述仅占总篇幅的13.6%。尤其是1996年的施政报告中,仅以“商业如常”四字草草带过,经济表述比例低至2.9%,反映出港英政府在回归前夕对香港经济发展缺乏清晰规划及资源投入。这种消极态度不仅影响了当时香港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凸显了港英政府在社会经济治理方面的短板。

相比之下,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显著加强了对经济议题的关注。例如,在回归后的1997年至2007年期间,施政报告中经济表述比例提升至25.5%,几乎是港英时期的两倍。这一阶段,香港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明确的经济政策和长远规划,在金融、贸易及产业发展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未来的经济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年施政报告中,经济表述比例更进一步提升至56.47%,此近年来的高比例不仅突显了香港特区政府在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强烈意志和深远布局,也展现了其在产业转型、高端产业发展、金融创新、绿色经济布局等领域的全面规划。报告中多维度的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香港在强化内联外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方面的战略定位,为巩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首李家超9月17日到立法会公布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全份宣读约3小时。(廖雁雄摄)

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频次逐年上升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在香港的发展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频次逐年上升:2021年34次,2022年48次,2023年65次,而2024年和2025年均超过80次。这一趋势表明,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重要支点。

施政报告明确指出,香港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区域核心引擎之一,在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广东、澳门的紧密合作,香港在区域协同、规则对接及制度创新上持续发力,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的高效联动,为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其中,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都会区”被视为港深融合发展的关键区域。2025年施政报告指出,北部都会区占据香港三分之一的面积及未来主要人口增长区域,具备巨大的经济潜力。特区政府为加速北部都会区发展,成立了由行政长官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通过优化行政流程、创新开发模式及制定专属法律等方式,推动区域发展提速。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显著提升了香港整体经济的生产力,并进一步强化了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效应。

职业教育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与此同时,教育作为香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从1997年至2025年,“教育”一词在施政报告中的累计词频高达6838次,显著高于“科技”(2609次)和“经济”(2449次)。从历年的关键词统计来看,“香港”以12247次居首,其次是“政府”10820次、“教育”6838次、“科技”2609次、“经济”2449次、“文化”2240次。这些数据清晰表明,教育不仅是施政报告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更是香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25年施政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北都大学城”,通过吸引中外知名大学合作,打造国际教育枢纽。同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已获得全球1100所高校的认可。特区政府通过提升DSE的国际认受性、扩大非本地生就学比例以及加强国际学校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职业教育同样是特区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通过完善职业教育资历互认及推广应用型课程,为青年提供更多升学及就业选择。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满足了本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为青年人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空间。结合回归以来的施政报告的词频统计可以发现,“青少年”(435次)、“青年人”(324次)和“高等教育”(323次)等高频词汇,充分反映了政府对青年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多元化”(234次)与“进一步”(303次)这些词频也展现了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时的愿景和目标,强调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从1997年至2025年的施政报告中,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升级持续成为政策讨论的核心。“委员会”(324次)和“基本法”(337次)的高频出现,表明政府注重通过制度保障推动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这些数据反映了政府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和政策演进轨迹。通过推广多元化教育模式和完善制度体系,特区政府不仅有效提升了香港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地位,也为本地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推动香港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北都大学城分布于牛潭尾、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及新界北新市镇。图示为牛潭尾大学城的模拟图(立法会文件)

高才为社会注入活力和创新动力

在教育改革的同时,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及人才外流等挑战。数据显示,自本届政府推出一系列输入人才政策以来,已有超过23万名高端人才来港工作和发展。其中,“高才通计划”申请续签率高达55%,获批续签的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创科、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环比收入统计,95%的获批人士收入高于香港收入中位数(约2万多元),其中50%的收入更高出近一倍。

高才通计划每年为香港带来约340亿港元的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GDP的1.2%。此外,通过各类人才计划来港的人才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70%年龄在40岁以下。这种年轻化的人才结构,不仅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为香港社会注入了更多活力和创新动力。

随著人才政策的实施,香港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两年内上升了12位,跃居世界第四,亚太地区更排名第一。这一成绩充分显示,特区政府的人才政策方向正确且成效显著,为香港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特区政府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政策,确保香港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2025年施政报告与经济相关的表述比例高达56.47%为亮点,彰显特区政府深化改革、心系民生的坚定决心。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北部都会区发展,从教育投入到吸引高端人才和推动产业转型,报告中的每一项政策都紧密围绕当前社会需求和发展目标。特别是北部都会区作为港深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承载着推动区域协同与经济增长的重任,更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为香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报告围绕经济、教育、人才、区域协同与北部都会区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布局,既体现了特区政府推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也展现了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角色。从政策成果的逐步显现到新兴市场的积极开拓,香港正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巩固其国际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特区政府不仅为社会注入发展动力,更为市民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为香港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