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TikTok协议:中美关系中的又一次尝试与突破
美东时间周五清晨(8点06分),中美元首的通话比原定时间提前近一个小时开始。这不仅显示出特朗普的迫切心态,也预示着当日将有重大动作出台。短期来看,通话本身就足以成为特朗普的政绩,因为华尔街高度期待中美关系出现缓和。如果TikTok协议能够落地,不仅相关企业有望获益,整个美国市场也可能将其视为贸易战缓和的信号,从而提振信心,推动股市继续攀升——所以早早开始通话,特朗普也许也是希望让成果能够在美股开盘时就能起到助推作用。
中期而言,这次通话为双方未来的面对面会晤铺平了道路,无论是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还是特朗普的下一次访华。从长期来看,它为中美双方探索建立起更为制度化的协商机制提供了示范,为未来解决更棘手的问题积累了经验。
华府异议者众 政治争拗难休
在本轮围绕TikTok的谈判中,双方在多个关键点上做出了突破。美方希望能在股权和数据层面取得主导权,确保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本土;中方则坚持不出售演算法,并保持对TikTok管理运营的影响力。虽然协议的具体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在股权、数据、演算法、运营和合规等多方面的难点上,显然已有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美方完全满意。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公开批评该协议是“美方的全面投降”,并警告北京仍能影响1.8亿美国用户的内容推送。接下来,协议的合法性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仍将在美国政坛引发持续的争论。
关于财团的构成,目前传出的方案是由甲骨文、银湖资本与安德森·霍洛维茨组成的美方财团控股新设的美国实体约八成股份,字节跳动的中资股东持有余下部分,并由美方主导董事会。甲骨文能够入局,有其独特的政治和商业优势:其创始人和高层与特朗普关系密切,赢得了政府信任;在技术层面,甲骨文承诺可保障数据安全,符合华盛顿的关切;在商业模式上,其提出“合作而非全面收购”的方案,比微软等竞争者更务实,也更易被中方接受。
商业交易背后展现中美协商机制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ikTok协议虽是一次商业交易,却具有超越企业层面的政治意义。它延续了自斯德哥尔摩会谈以来形成的“高官初步交流—团队细化谈判—元首最终确认”的协商机制,证明了这种机制的有效性。机制虽已形成,但议题难度并未降低。下一轮谈判中,美方可能重点推动稀土与磁铁出口问题,而这将要求美方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作出对等让步。然而,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能否允许这种妥协,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通话前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遇冷,也带有明显的战略意味。对中方而言,如果美方出售的只是阉割后的芯片,不仅性能受损,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如加速自主研发替代方案。因此,这种“冷遇”既是现实选择,也是谈判中的筹码。另一方面,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则被视为美国重塑AI产业格局的重要一步。算力与制造的结合意味着美国将在设计—制造—应用全链条上形成更稳固的“内迴圈”,减少对台积电和三星的依赖,增强供应链安全。这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可能进一步压缩中国获取顶尖算力的空间,拉大技术差距;另一方面也将倒逼中国加快自主突破,探索替代路径。
习近平释善意 提二战中美并肩作战
TikTok协议虽让中美关系暂时出现积极信号,但并不意味着互信的稳固建立。关税、非关税壁垒、稀土出口管制以及芬太尼等议题,仍是难以调和的“硬骨头”。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中国议题可能再度被政治化。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的克制,也未必能够在国内强硬派的压力下保持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在通话中特别提到中美在二战中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并提及不久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邀请美国飞虎队成员遗属登上天安门观礼。这番话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特朗普此前社交媒体发言的回应,更是中美释放积极信号的又一例证。
总体而言,TikTok协议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突破。它让人看到了中美在高度紧张局势下仍可寻求共识的可能,但真正考验双方政治智慧的,仍是那些尚未触及的深层矛盾。
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