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多一些务实而少一点奇幻 垃圾回收分类指日可待
环境及生态局局向立法会提交《施政报告2025》政策措施讨论文件,当中提及现届政府将会继续暂缓“垃圾收费计划”,而其中一个理由是“地缘政治局势日趋复杂”。按此逻辑,莫非“俄乌战争”影响了屯门堆填区的容量?“中美贸易战”阻碍了厨余回收机的进口?局方这番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一则后后后现代主义的殖民政治寓言——原来香港的垃圾问题,早已与国际棋局紧密挂钩,可惜市民悟性太低,只懂抱怨垃圾站爆满,却不懂欣赏局方的全球视野。
相关文章:又暂缓垃圾征费 欠社会合理交代
其实“垃圾收费”不是重点,真正要务是推动“垃圾分类”,发展绿色经济。这番言论,仿佛在告诉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吃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会康复。”诚然,垃圾分类确是良方,但当香港以往的回收率长期徘徊在30%以下,至近年才略略微升至32%,而厨余回收设施仍然寥若晨星,听起来更像是一场纸上谈兵的绿色乌托邦。
配套不到位
厨余怎么变黄金
厨余的经济价值充满诗意憧憬:“只要分类好,厨余能变余粮、肥田料,带动农业革命!”这番话令人脑海浮现一幅田园画卷:元朗的农田在厨余滋养下长出金黄稻穗,渔船满载由有机废料养殖的肥鱼,而香港饮食业从此摆脱进口依赖……可惜现实是,香港每日产生逾三千公吨厨余,仅约5%被回收,其余皆与普通垃圾共赴堆填区缠绵到老。“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封印在官方文件的修辞里。
环境局局长管辖的环保署、食环署、渔农署,本可组成一条龙服务,将厨余回收、处理、农业应用无缝衔接。但现实中,这些部门仿佛活在“平行时空”:环保署力推垃圾分类桶,但回收物最终常被混杂运送;渔农署提倡现代农业,却坐视农地被改划成豪宅地基。与其幻想厨余救世,不如先解释为何香港农业用地过去几十年缩水九成 ?
地皮当祭品
农业园成样板区
香港目前的渔农业政策,确实像对待濒危物种——划定几个“保育区”供人参观,其余地皮则献给地产商当祭品。举目四望,新界东北的农田被“土地共享计划”蚕食,而所谓“农业园”规模堪比主题公园的样板区。一边鼓励年轻人务农,一边让地主以囤地待价而沽,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规划,难怪农业只能沦为都市人周末的打卡背景。
憧憬的“科技农业”更是黑色幽默:香港连基本农地都难保,却幻想以垂直农场、鱼菜共生解决粮食问题?这好比在㓥房里规划无边际泳池,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更何况,若真要以厨余推动农业,首先需解决收集、运输、处理的基建难题,但当局连垃圾收费都因“地缘政治”却步,这些实务工作岂非更像星际任务?
硬件先行了
软件永远在失踪
正如政府推动豪华游艇业,但香港政府知不知道香港缺乏相关技工与服务员的窘境。将海员培训非技工化,船泊得了码头,却找不到人拴绳;游艇能停泊维港,却请不到端酒的侍应——这种“硬件先行,软件失踪”的发展模式,简直是香港产业政策的缩影。
同理套用在垃圾管理上:政府热衷兴建焚化炉、堆填区(尽管选址永远惹争议),却对培养回收业人才、建立分类链条兴趣缺缺。结果便是,香港仿佛一个穿戴名牌却不懂基本礼仪的暴发户,拥有国际级的垃圾处理设施,却连垃圾分类的幼儿园课程都未毕业。
解决看缘分
官僚体系是典范
特首表达了他辞退前任运输局局长林世雄与文化局局长杨润雄的背景,引发社会议论震动。但若论表现魔幻,环境局长岂非更应被列入考虑名单?当垃圾回收能够成为香港产业亮点的时候,环境局却以“地缘政治”为盾,将责任推向国际形势与跨部门协作。这种“问题很复杂,解决看缘分”的施政哲学,堪称香港官僚体系的行活典范。
市民不禁要问:若垃圾收费因政治敏感而却步,那垃圾分类为何多年来仍似蜗牛爬行?若农业潜力巨大,为何土地规划永远向地产倾斜?若游艇业缺乏人才,为何职业教育仍重学历轻技能?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地缘政治”更简单:当官场充斥着语言艺术家而非解决问题的实干家,再美好的愿景,终究只是公文上的修辞练习。
少一点奇幻
分类回收待落实
垃圾问题,从来不只是环境问题,更是管治智慧的照妖镜。环境局的说辞,折射出香港政策的惯性——以宏大叙事掩盖执行乏力;以地缘政治国际格局逃避本地责任。但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市民更愿看见垃圾桶不再爆满,回收物不再被送往堆填区,农地不再消失于推土机下。
或许有一天,当香港的官场能少一点“地缘政治”的奇幻联想,多一点“分类回收”的务实行动,这座城市的绿色经济,才真有可能从垃圾堆里开出花来。至于环境局的职责,应先处理好目前垃圾回收的框架问题分工问题——食环署、渔农处、环保署——这三个政府部门,应该在局长领导下建立团队精神建构有效分工,负责垃圾收集的食环署部门和负责垃圾分类的环保署部门应该合并为一个部门,渔农处应该在厨余以及农业发展上扮演主要领导角色。香港应该透过垃圾分类创造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应该借助目前的创新科技,建立一个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更应该利用目前地缘政治,积极开发新类型的绿色产业,令香港成为绿色经济的典范和龙头。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