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途有你|推动全面应用“新工程合约” 降低工程成本兼缩短工期

撰文: 源柏梁
出版:更新:

源柏梁专栏

随着建造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工程合约模式逐渐难以应付行业上的变化及挑战,如一旦工程面临预计以外的问题时,业主与承建商往往集中于追究责任。从过往经历看来,这种传统模式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新工程合约”(NEC)则倡导构建合作文化,共同管理工程风险,从而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香港有关当局透过采纳“新工程合约”改变了工务工程的交付程序,从试点转向全面系统化实施,同时逐步培养出建造业的协作文化。

上文提及到传统工程合约所面临的问题及英国工程界应用新工程合约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本文可讲述更多本港实际应用情况。自2009年起在有关当局倡议下,NEC已经从一个先导性合约模式改变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预订合约套件,在管理项目效率和风险方面展示了其价值,不过在广泛用于整个行业内如私人项目仍有点阻力,包括长期以来依赖传统合约模式,许多业主和承建商对新模式不熟悉、转型及培训所需成本及法律框架对某些新合约形式的适用性等,导致有些不愿改变的情绪形成。

据了解,香港采纳新工程合约制度始于约2004年,当局已按步就班透过简报和培训课程向政府工程师们作出介绍。合约首个试点为2006年的一个成本为七千多万港元的排水基建项目。此项目印证了NEC的效用,并可向私人项目作出示范,为其日后广泛采用铺路。至2009年当局正式授权工务工程采用NEC,成为工程项目交付标准化的转折点。

直到2023年,累计已有逾500份价值共2,700亿港元的工务工程合约已采用NEC,涵盖教育、交通、供水和航空相关范畴。当中在实施上亦有转变,其合约模式大约于2018年由第三版本过渡至第四版本,至2023年更推出符合本地法规和管理模式的香港特定第四版本,各部门会因应不同工务工程需要,采用不同版本类别的NEC。

NEC在香港实施了多年后,在项目绩效和利益相关者协作方面取得了可观改善。2018年当局审查发现,于多份的NEC合约工程项目在成本控制、准时交付和安全方面的表现优于传统的工程合约项目。值得注意的资料是,在150多份已完成的NEC工务工程合约,完全避免了合约上的纠纷,与过往频繁出现诉讼情况成强烈对比,而在NEC下交付的本港多个工务工程近年获得了不少国际奖项。据报在2025年度当局获英国新工程合约组织颁发27个国际奖项中,成功勇夺9个具标志性的奖项,其中水务署石湖墟再造水厂工程项目夺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大奖;而本港当局亦夺得卓越贡献大奖,乐见成绩斐然。

然而,私人工程方面,采用NEC仍未全面普及,但随着香港机场管理局采用NEC于近8亿港元完成的国际机场办公大楼工程,相信对业界起带头作用,此项目在2021年度国际专案项目奖项上亦获得了“高度表彰”的荣誉。

在新工程合约框架的实际应用情况下,承建商若遇上无法预见的风险,可以通过讨论和沟通去与各方共同分担风险,避免了传统合约中承包商承担过多的责任。它亦设有补偿框架,能够有效处理意料之外的问题,在问题发生时各互作出合理赔偿;支付机制的透明度和灵活性高也是其一大优势,这使得项目管理变得更加高效,而非如传统合约中,项目属固定价格机制,依靠一次性付款去解决资金问题,如工程有延误,或出现资金断裂情况。新工程合约亦包含有重要的解决纷争机制,按规定需在约50天左右内处理好争议,并需双方共同解决,若真真正正的无法成事才诉之于仲裁。

不过,要在本港实施新工程合约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结构性变革挑战,除了需要改变传统的查找责任性观念,将其转化为协作和互信文化,还需要加强对各方专业人才的培训,以促进新工程合约的实施。在报价方面,新工程合约制度令建筑设计上带来较大自由度,尤其采购物料时的报价机制上可更灵活;承建商亦可更早参与工程设计,并选择最具成本效益的施工方法,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风险。随着数字化建筑的兴起,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应用有助提高项目的设计、施工与其管理效率,使得有必要时的变更或改动工程上的设计变得灵活容易,同时 《建造业付款保障条例》亦相继出台,为新工程合约实施提供坚实支持。

总括来说,新工程合约作为一种新型工程合约模式,无疑为香港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一页,包括已见到过去在本港已有不少采用此合约模式的成功例子。笔者预期未来将有更多复杂的工程项目,包括大型医院兴建及扩建工程等,可见在使用此合约制度,不仅能够提升项目管理效率,还能降低成本。相信在这高度深化应用势头下,可为公营及私营整个业界迎来全面的健康发展,提速提效兼备。

作者源柏梁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