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途有你|极端天气已成常态 慎防渠道倒灌入屋
本港早前频繁地受到暴雨及台风影响,甚至以往甚少出现台风的11月,亦可能有热带气旋来袭,反映极端天气已逐渐成为香港“日常”。市民除了要做足室内防风防漏措施,渠道问题亦不容忽视,如个别地点出现因渠道受外物淤塞而水浸或海水倒灌曾困扰不少住户,包括沿岸地区居民,不但影响街道使用,甚至可能对一般家居构成影响。
人们过去相对不易察觉温室效应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但如今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极端天气已越来越“超极端”,此情况实在与全球暖化问题息息相关。据知,有科学家研究曾指出,当海水表面温度升至摄氏26.5度时,海面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释放出大量能量,是促使台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现象是因海面的水分蒸发后往地球上方大气上升,而蒸气向上移动便开始接触到较冻的大气上层,随之而来便会凝结还原成水点,这种过程不仅带来了雨水,更扰动了周围的空气,包括强烈的空气旋转和上升运动;同一时间,由海面𧗠生上流的水蒸气,透过凝结成雨水时向空气释放出“热潜力”,这些热能为扰动中的空气添加了能量,进一步加剧台风的形成。这时启动了的风体所经过的海域若有持续较高的海水温度,就能不断提供热能成为超级台风能量的核心来源,特别是当海面温度达到摄氏28至30度之间,所蒸发的高水气量犹如燃料般被送入台风风眼外围的强对流区。
相信大家会留意到袭港的台风不少是由菲律宾作为起源,主要是由于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温暖的区域,即北纬5°和北纬20°之间。海水表面温度全年保持在26°C以上,夏季可能达到30°C以上。因此,这些高温海水能为超级台风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热量和水蒸气。
要应对这些极端天气,各地社会需不断努力去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包括1995年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上,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缔约各方每年举行会议,旨在应对全球暖化问题。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会议起,至今已举办多年,其中较为关键的有1997年于日本京都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的《京都议定书》,以及后来在2015年于法国巴黎达成了旨在控制暖化升温的《巴黎协定》;至2024年的“COP29”,驱动重点是“气候金融”,目标是就新的气候金融集体量化目标达成协议。
香港当局于2021年10月回应《巴黎协定》的具体行动发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 这是以“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为四大策略,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香港设定了中期目标,希望在2035年前将碳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减半。除了这些本地策略及国际上重量级协议,一般巿民亦可出一分力,例如减少能源消耗、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及调整饮食习惯等。
而要应对极端天气,除了笔者曾在上文提及应做好家居窗户防风防漏措施外,渠道问题亦不应轻视。因台风来临时,或有机会出现水浸甚至海水倒灌的情况,特别是在沿海岸地区可变得尤其严重。当下水道系统因水位上升或大量降雨而满溢时,家居排水管可能受到波及,并通过排水管道倒流入厕所等地方,导致室内淹水。这不仅影响居住环境的安全与舒适,也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一般解决方案包括定期检查和清理家居排水管道,确保没有堵塞;在易受影响的区域安装防水阀,以防止水流回流。若持续出现相关问题,应咨询专业人士,改善大厦整体排水系统的设计,以提高其排水能力。
事实上,若有个别地区出现水浸而令污水或排水倒灌后进入厕所内,当水进入及退出后有机会令喉管内的“水封”消失或失效,而会使下水道的气体有机会进入室内,包括臭味亦可能因而传入。因此,市民应特别留意座厕内是否仍保留“水封”,以防止异味透过此渠道进入室内,凡此种种都会对市民大众带来不少影响。
现时当局亦已着手加强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透过渠务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即时了解及安排清理渠道,并以水浸监测系统透过摄影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水浸,以助提前调派小队及时处理事故。总括而言,在台风来临前,除了当局作出各种风暴相关的超前应对及应变部署,亦大力呼吁全港市民保持警觉,确保自身和家人安全之余,巿民亦应多关心长者和邻里,守望相助,携手度过一场又一场的风暴。
作者源柏梁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