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哲宏|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一位香港家长的反思
10月3日晚上,超过200位家长聚首一堂,参与一场重点不在学业成绩,而是更深层次——品格的讲座。在像香港这样的城市,学业成功的压力往往如影随形,这场以“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为题的分享,带来了一次清新而必要的反思。这是一个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真正塑造孩子未来的时刻──不只是分数,更是坚毅、感恩与成长。
通往未来的方程式
我以一个一直引导我与学生及家庭同行的个人框架开始:“f(cL) = WpD + Ka”。这个简单却有力的方程式代表:
f(cL):未来的事业与人生(Future career and Life)
WpD:全人发展(Whole-person Development)
Ka:知识习得(Knowledge acquisition)
想要传达的讯息很简单:学术知识(Ka)固然重要,但必须与全人发展(WpD)取得平衡──培养情绪智能、道德价值与个人优势。换句话说,我们不只要培养高成就者,更要培养完整的人。
聆听最重要的声音
讲座中最触动人心的一部分,是我播放的一段校友影片。他们的原声分享──短而真诚的反思──呈现了他们离开校园后仍带着走的精髓:
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读书,也要尽情玩乐)
Don’t be afraid of setbacks(别害怕挫折)
Choose your path(走出自己的路)
Mental well-being matters(心理健康很重要)
Treasure what you have(珍惜拥有)
Explore, don’t hesitate(勇于探索,别再犹豫)
这些并非设计出来的口号,而是真实走过的体会。提醒着我们:考试转瞬即逝,但我们在孩子身上种下的价值会长久留存。这些年轻的声音传达了一种集体的智慧:成功不仅是登上高峰,更是认识自己,并在路途中保持脚踏实地。
品格优势建立自我认同
品格优势是影响我们思考、感受与行为的正向特质。研究辨识出超过200种相关特质,归纳为六大核心美德与24个可衡量的优势,包括坚毅、同理心、好奇心、正直与自我调节等。当孩子认识并运用自己的优势,他们会拥有更深层的使命感与真实的快乐。他们会更具韧性、更投入,并且更有信心面对挑战。而在香港这样常常感到“输唔起”的环境中,这些内在资源尤其重要。
香港的教育制度以严谨见称。公开试如DSE往往被视为关键时刻,许多家长──可以理解地──为孩子的前途忧心。但压力也可能带来副作用:焦虑、倦怠,以及对成功过于狭隘的诠释。在讲座中,我们谈到文化期望与兄弟姊妹之间的比较,如何进一步放大这种压力。有些孩子把这些讯息深深内化,导致情绪困扰,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此时,品格教育就成为一种保护因子:它帮助孩子建立应对技巧、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超越成绩以外的自我认同。
在讲座里我们强调了几项对香港年轻人尤为重要的品格优势:
责任心──可靠、愿意承担
同理心──理解与关怀他人
毅力──面对挑战仍坚持不懈
正直──诚实守信、合乎道德
自我调节──管理情绪与行为
感恩──懂得欣赏并表达谢意
好奇心──乐于学习与探索
这些优势不仅支持学业表现,也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它们帮助孩子成为不只“读书好”,而是“做好人”的人。
家校合作培养完整的人
家长的一大关键收获,是从“比较”转向“培育”。与其问“点解我个仔女唔似其他人?”,不如问“我孩子的首要优势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培养他?”。我们介绍了一个“个人优势测试”,让家庭展开这段探索。工具很简单,但能打开更深入的对话与更有意图的教养。
品格的成长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需要家校合作。老师可以示范同理与坚毅,家长则在日常中加以巩固。当两个场域一致,孩子会感到被支持、被理解、被赋权。我亦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要打造安全的空间,让学生表达自我;家长也要愿意聆听──不只听成绩,更要听情绪。
良好的品格不是单一特质──而是一整个“优势家族”。培养这些优势,是我们能送给孩子最有力量的礼物之一。在香港,面对近乎不息的学业竞赛,让我们记住:孩子不只是成绩单。他们是探索者、追梦者、助人者、思想者。当我们培育他们的品格,就是在为他们准备的不只是考试,而是整个人生。
让我们培养出不仅聪明,还懂得善良、保持好奇、具备韧性,并勇敢快乐追梦的新一代。
作者利哲宏博士是九龙城区议员、直资学校副校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