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草根社会主义”运动崛起:34岁曼达尼如何掀翻美国政坛?

撰文: 刘畅
出版:更新:

刘畅专栏

2025年11月4日的选举之夜,纽约市迎来了历史性时刻。现年34岁的民主党籍纽约州众议员曼达尼(Zohran Mamdani)以50.4%的得票率击败前州长古莫(Andrew Cuomo)和共和党候选人斯里瓦(Curtis Sliwa),当选为纽约市最年轻、也是第一位印度裔穆斯林市长。这场选举的投票率达到超过200万人次,创下1969年以来纽约市长选举的最高纪录。曼达尼的胜选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标志着美国政治极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对抗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义,左翼势力正在以更激进的方式反击。

草根逆袭挑战建制派

曼达尼的胜选故事几乎带有传奇色彩。1991年生于乌干达,5岁迁居南非,7岁时举家移民纽约,曼达尼的成长经历本身就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毕业于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的他,从2020年起担任纽约州众议员,政治经验不足五年。相较之下,他的主要对手、无党籍参选人安德鲁·古莫则是政坛老将,曾三度当选纽约州长。这场选举被许多分析家视为“左翼”草根力量对抗老牌政治建制的典型对决。

曼达尼的胜选建立在对纽约市民生痛点的精准把握之上。根据选前民调,纽约选民最关心的两大议题是住房问题与生活负担能力下降(占37%),以及犯罪与治安问题(占31%)。曼达尼的竞选政纲针对这些痛点提出了激进的解决方案:对受租金管制的房屋实施租金冻结、免费公交、免费托儿服务、2030年前提高最低工资,并通过对富人和大企业增税来降低生活成本。

极化政治出现反弹效应

这场选战的戏剧性还体现在特朗普总统的公开介入。在选前关键时刻,特朗普不仅公开支持古莫,更威胁若曼达尼当选将切断联邦对纽约的财政支持。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不但没有阻止曼达尼的胜利进程,反而可能激发了纽约选民的逆反心理,促使更多人投票支持这位左翼候选人。更重要的是,选举期间美国政府正陷入史上最长的停摆危机。截至11月4日,联邦政府关门停摆已进入第35天,追平2018-2019年的纪录,第二天更是刷新了历史。停摆期间,农业部宣布11月将无法发放食品券福利,严重影响了底层民众的生活。这场危机进一步激发了选民对现状的不满,为曼达尼的社会主义主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曼达尼的竞选策略注重“街头、社媒、社区”动员,而非传统“电视、金主、政党机器”。他利用TikTok和Instagram吸引千禧一代和Z世代选民,这些群体长期是“选票贡献”而非“权力掌控者”。他的胜选标志着世代权力交接的开始,传统婴儿潮价值观向千禧价值观迁移。

草根社会主义运动崛起

曼达尼的胜选代表了美国政治极化的深化。美国不再有中间路线或妥协空间,只有极左与极右的对抗。为了对抗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义,许多民主党人选择大步支持左翼主张:平权、财富再分配、福利社会和文化包容。当前民主党对于特朗普执政的反应,也许要以更激烈、反建制、甚至更民粹的方式来对抗,才是有效反击的政治策略。这种判断并非没有道理。民主党建制派曾试图让古莫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共和党甚至采取“弃保策略”,呼吁支持者投票给古莫,试图阻止曼达尼当选。但这些努力都未能奏效,反而凸显了底层选民对贫富差距和生活困境的严重不满。

曼达尼的当选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对特朗普的噩梦,也是民主党建制派的噩梦。美国已经事实上进入了草根社会主义运动阶段,而且这个运动也是对美国新教底层文化元素的背离。新教精神强调个人奋斗,而曼达尼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潮,则更关注社会公平、财富再分配和福利保障。

励志故事还是南柯一梦?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也是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的结果。拉丁裔和穆斯林人口的大量增加,正在改变美国的政治版图。曾几何时,奥巴马时代的民主党曾以“白左思想”分化瓦解左翼阵营,并收编桑德斯这样的社会主义者。但这些策略只是暂时压制了问题,并没有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和底层生活困难的现实。

这股左翼浪潮不仅令共和党担忧,也让民主党建制派感到不安。曼达尼代表的进步力量正在党内崛起,他们对建制派民主党人的妥协态度和温和政策深感不满,主张更激进的社会变革。在民主党内部上演——左翼草根力量挑战建制精英的故事可能会继续。

曼达尼的当选,是美国政治极化的必然产物,也是草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秩序的一次勇敢挑战。它证明了在右翼民粹主义肆虐的时代,左翼激进主张能够凝聚起变革的力量,也反映了美国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迫切追求。但这场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终究要面对资本主义的沉重现实。曼达尼能否将那些宏大而耗资巨大的政策承诺,转化为能切实改善纽约市民生活的具体成果?美国的政治割裂、资本的强大影响力、体制的路径依赖,都将成为曼达尼施政路上的拦路虎。曼达尼的胜选是这种极化的产物,也可能成为进一步极化的催化剂。美国正式进入草根社会主义运动阶段,但这场运动的终点在哪里,没有人知道答案。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香港人才创业者协会执行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